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Similar to every process involv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study of migration heavily depends on the data available for analysis. The available movement data limit the type of questions that can be asked, and as a result, certain aspects of human spatial mobility have yet to be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ir widespread adoption offers new datasets, methods and interpretations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study social processes at a new level. For example, mobile positioning data can aid in overcoming certain constraints embedded in traditional data sources (such as censuses or questionnaires) for study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aily mobility and change of residence. This study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mapping changes of residence using data from passive mobile positioning and an anchor point mode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mits of these method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long-term mobilit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in monitoring change of residence using passive mobile position data include the continuity of the time-series data, the varying structure of the mobile tower network and the diversified nature of human mobility. The f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granularities of passive mobile positioning data allow us to study human movement at a detailed scale.  相似文献   
132.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城市部件作为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智慧城市和数字城管具有重大作用.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部件采集与管理工作压力日益增加.车载LiDAR移动测量系统作为新兴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将此技术应用到城市部件采集工作中,使得采集效率、安全性、精度均有较大提升.提出一套基于车载LiDAR移动...  相似文献   
133.
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细化调查是第三次全国土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细化和完善的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调查成果,有助于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本文基于多源三维模型融合技术,生成高精度高空地面、室内室外一体化三维模型,将其应用于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细化调查工作中,修正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边界和地类属性等内容,最终形成准确的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利用融合后的三维模型上开展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细化调查是一种有效的调查模式,可为三调高精度高效率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4.
The article overview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urban structure of Prague since 1989. Post-communist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government-directed reform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globalisation, public policies favouring unregulated market development,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deindustrialisation and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creasing soci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ree most transparent processes of urban change in Prague have been (1) commercialis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re; (2) revitalisation of some inner city neighbourhoods; and (3)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suburbanisation in the outer cit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5.
四个鲤鱼种群ITS-1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四个鲤鱼种群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1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显示,370bp的ITS-1序列中GC含量明显高于AT含量,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96个样本得到14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637±0.05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857±0.00200,遗传多样性表现较低.黑龙江野鲤种群...  相似文献   
136.
为研究内孤立波与沙波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基于OpenFOAM的SedWaveFoam求解器进行改进,建立了内孤立波-泥沙运动欧拉两相流模型。在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在南海北部典型代表性条件下,模拟分析了500 m水深位置沙波床面上内孤立波作用下的水动力变化和泥沙运动。结果表明,内孤立波逐渐离开沙波时,海底沙波背流面处出现与内孤立波背景流速反向的流速,在内孤立波导致的流场作用下,沙波床面上的泥沙悬起并运动到床面以上的水体中。振幅100 m的内孤立波可以导致床面以上14 m高的位置处出现约0.07 kg/m3的悬沙浓度。  相似文献   
137.
西太平洋中部地区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缘沟-弧-盆体系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地质特征与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开展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采用滑动窗口导纳技术,并在挠曲模型中考虑了表面荷载和内部荷载同时存在的情况,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的Te值整体上为0~50 km,其变化基本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且与主要的构造边界密切相关。除海底火山具有相对较小的Te值(15~20 km)外,太平洋板块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岩石圈强度(25~30 km)。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的岩石圈强度从外隆起到海沟方向表现为明显的减弱,表明岩石圈由外隆起向海沟发生了弱化。帕里西维拉海盆西部相较于东部具有较弱的岩石圈强度,这可能与海盆的非对称扩张有关。卡罗琳板块的岩石圈整体上表现为相对均一的低Te值特征(<15 km)。欧里皮克海隆、卡罗琳海岭和索罗尔海槽的Te值为3 km,这可能是强烈的火山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8.
针对中、低纬太平洋ARGO测站的4个实际层结个例,计算了无背景流下准地转海洋Rossby内波的垂直模态。结果表明,海水层结垂直方向的不均匀和跃层的存在,使该垂直模态的波型发生了歪曲变形,致使其偏离了余弦波:跃层越强,这种变形也越大:层结最强的层次对应着最大的波动振幅,多极值的层结对应着多个极大振幅:该内波垂直结构函数的零点随模态序数依次递增,且其零点在海水层结较强的层次要比较弱的层次密集。  相似文献   
139.
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开国 《遥感学报》2010,14(1):127-139
基于海洋内波SAR成像机理与M4S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提出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新方法。首先从SAR图像上获得内波剖面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AH理论的线性近似关系得到猜测表层流,通过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仿真海洋内波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二分法不断地修改风速和流速梯度等参数,使仿真信号最大程度的逼近实际SAR图像上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输出最终海表层流。以中国南海海区3景海洋内波SAR图像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仿真的海洋内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剖面和实际SAR图像上的信号剖面吻合,两者的相关系数达90%以上,说明该反演方法是收敛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0.
建立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关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以确保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系统能够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