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5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267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733篇
地质学   5948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27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富钾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精确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表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富钾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423Ma±8Ma和424Ma±10Ma.综合区域资料,认为该年龄代表了内蒙古中部志留纪期间发生弧-陆碰撞事件的时限.  相似文献   
92.
河南焦作云台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林志  赵汀  万渝生  赵逊  马寅生  杨守政 《地质通报》2005,24(12):1089-1093
应用离子探针技术,对华北太行山南缘钾长石化长英质副片麻岩和钾长石化片麻状奥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龄测定。钾长石化长英质副片麻岩的变质原岩为泥砂质碎屑沉积岩,其形成时代很可能为新太古代。碎屑锆石普遍存在强烈铅丢失,靠近上交点的5个数据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99Ma±8Ma,代表了物源区组成的时代。钾长石化片麻状奥长花岗岩2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11Ma±13Ma(岩体形成时代)和2735Ma±16Ma(残余锆石年龄),分别代表该岩体形成时代和残余锆石年龄。新的资料支持了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太古宙地质体与其东部陆块存在亲缘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3.
松潘-甘孜地体内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6,自引:17,他引:36  
松潘-甘孜地体总体上是一个三角状褶皱带,其北侧、东南侧及东侧分别与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带、金沙江构造带及龙门山构造带相邻。地体内几乎全部被三叠系浊积岩所覆盖,其中侵位了很多花岗岩体。显然,这些花岗岩的岩浆特征、来源与侵位时代,对研究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构造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利用SHRIMP定年技术对一些花岗岩岩体锆石所进行的精确测年数据。测试结果表明:(1)松潘-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体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但岩浆活动可延续到早侏罗世晚期;(2)早期花岗岩浆活动与三叠纪系褶皱变形大致同期,指示这一时期的花岗岩浆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系下部大型拆离滑脱构造相关;(3)花岗岩结晶锆石普遍具有浑圆状或不规则状较老的继承锆石核,这些核部继承锆石可能代表花岗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从不同地层内捕获的碎屑锆石,或者是下地壳岩石深熔残留锆石。根据SHRING U-Pb定年,这些继承锆石的年龄分别为二叠纪、加里东期、晚元古代和早元古代。元古代碎屑锆石的存在也可能指示松潘-甘孜地体具前寒武系基底。  相似文献   
94.
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详细分析了当前同纱年代学的常用定年方法,如K-Ar法,U-Pb法,Rb-Sr法和Sm-Nd法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讨论了地质事件定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准确定年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5.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对其中四个层序内碳酸盐岩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出,不同层序、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 C、δ180、N(87Sr/86Sr)值均有明显的差异,并具规律性变化,整体上反映出研究区中侏罗世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气候、构造活动的演变,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定量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铅锌矿床Rb-Sr定年研究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总结Rb-Sr等时线定年的基本前提和矿床Rb-Sr等时线定年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和闪锌矿Rb-Sr等时线定年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该定年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综合分析表明,Rb-Sr等时线定年(尤其是闪锌矿Rb-Sr等时线定年)为铅锌矿床较理想的直接定年方法,但该定年方法还存在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铅锌矿床Rb-Sr等时线定年应以深入细致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定年过程中必须严慎对待样品采集、样品挑选、流体包裹体溶液提取和质谱分析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97.
四川沐川县民主-太平-带含钼砂岩为一新矿化类型——沉积砂岩型铼钼(锇)矿点。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微-细晶鳞片状含钼矿物为晶质辉钼矿;高精度质谱分析发现辉钼矿中分散元素Re和铂族元素Os含量很高,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高精度Re-Os同位素测年证明辉钼矿形成年龄与含矿的中生代红物学和矿床学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初探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在前人深部流体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热力学定量模型,对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活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在东营凹陷不仅存在着幔源富二氧化碳流体(H2O+CO2)的活动,而且还存在着幔源富氢流体(H2O+CH4+H2)的活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也发现了幔源富二氧化碳的活动。深部流体上升过程中热能传递的定量研究表明,幔源流体是良好的热能载体。东营凹陷和塔中地区的有机质异常热变现象证实了深部流体的热效应。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不仅需要热,而且是个缺氢的过程,富氢流体注入沉积盆地势必对油气的生成产生影响。加氢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可大幅度提高烃源岩的产烃率;对腐泥型干酪根而言,加氢生烃效应最显著的阶段是在生烃高峰之后,产率可增加147%以上;腐植型干酪根的加氢生烃效应在各个阶段都较显著。在东营凹陷和塔中地区分别发现了深部流体促进烃源岩生烃的现象。因此,深部流体在能量上和物质上对油气的生成均可构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柴北缘绿梁山地区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绿梁山地区的辉长岩侵入到古生代滩间山群及超基性岩中 ,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显示出源幔特征。选自其中的锆石明显具岩浆型锆石特点 ,4个单颗粒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均为谐和年龄 ,2 0 6 Pb 2 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 (496 .3± 6 .2 )Ma ,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 ,从而间接地否定了本区滩间山群的时代为晚奥陶世 -志留纪的认识。辉长岩与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此类岩体同位素地质年龄的确定对柴北缘榴辉岩、滩间山群时代及大地构造性质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The left-lateral Amanos Fault follows a 200-km-long and up to 2-km-high escarpment that bounds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Amanos mountain range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Karasu Valley in southern Turkey, just east of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Regional kinematic models have reached diverse conclusions as to the role of this fault in accommodating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either the African and Arabian, Turkish and African, or Turkish and Arabian plates. Local studies have tried to estimate its slip rate by K–Ar dating Quaternary basalts that erupted within the Amanos Mountains, flowed across it into the Karasu Valley, and have since become offset.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yielded a wide range of results, ranging from 0.3 to 15 mm a−1, which do not allow the overall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fault in accommodating crustal deformation to be determined. We have used the Cassignol K–Ar method to date nine Quaternary basalt samples from the vicinity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Amanos Fault. These basalts exhibit a diverse chemistry, which we interpret as a consequence varying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ir source combined with variable crustal contamination. This dating allows us to constrain the Quaternary slip rate on the Amanos fault to 1.0 to 1.6 mm a−1. The dramatic discrepancies between past estimates of this slip rate are partly due to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K–Ar dating of young basalts by isotope dilution. In addition, previous studies at the key locality of Hacılar have unwittingly dated different, chemically distinct, flow units of different ages that are juxtaposed. This low slip rate indicates that, at present, the Amanos Fault takes up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African and Arabian plates, which is transferred southward to the Dead Sea Fault Zone. It also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against the long-standing view that its slip continues offshore to the southwest along a hypothetical left-lateral fault zone located south of Cyp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