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6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761篇
测绘学   724篇
大气科学   679篇
地球物理   403篇
地质学   1027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494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30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为全面落实“双保”工作,济南市国土资源局槐荫分局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积极服务于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了国土资源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地震弯线技术在地形复杂地区煤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县地区属于典型的巨厚黄土覆盖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极差,若采用常规直测线设计,野外施工非常困难,且地震勘探效果较差。面对山区、丘陵沟壑区的复杂地震地形条件,在精确计算接收点和激发点坐标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了弯曲测线折线转角大小、面元大小、叠加次数等主要参数,并利用共反射面元叠加原理进行资料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93.
断层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地质图件中,断层的位置常用断层走向来表达,但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不仅需要掌握断层的走向,更需要掌握断煤交线的方向。通常在煤层倾角稍大、断层倾角稍小的情况下,断层走向与断煤交线存在一个夹角,求取该夹角,可准确追踪断层附近煤层。为此以正断层为例,利用断层及煤层的走向与倾角要素,推导出2个计算断煤交线与断层走向夹角的公式。通过例举几种特殊情况,佐证2个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4.
如皋一次罕见的飑线天气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2008年7月15日下午在如皋境内生成和发展的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对其进行精细化剖析,结果发现:(1)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副高东退、西风槽跟进的形势背景下,有从渤海低压穿过的冷锋为影响系统,如皋上空是对流性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还有如皋地面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抬升力和激烈的热对流抬举力合二为一的共同触发,促使储有大量潜能的暖湿空气在如皋境内发生、发展成飑线。(2)如皋境内的中尺度系统是由苏中地区地表性质、地理环境水平分布差异大,所产生的气温水平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尤其是如皋境内高沙土地区的土质分布情况更为特殊。(3)雷暴云和飑线的产生、发展的位置与中尺度系统位置近似重合,飑线上强雷暴云的移动方向与7 km以下高空风主导风向一致。  相似文献   
995.
公路隧道雷电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  付国振  施海瑞 《气象科技》2010,38(6):775-777
通过对太行山区隧道机电设备频遭雷击事件的调研,分析了雷击灾害频发的河北省邢和隧道的地理、气象环境,并对雷击现场进行多次测试研究,对隧道防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两方面采取以下5项防雷措施:①建筑物及室外电力设施的直击雷防护,②高压线路的雷电过电压防护,③低压配电及弱电设备的过电压防护,④屏蔽,⑤等电位连结。经过几年的实地验证,防雷措施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96.
应用常规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鲁西北和鲁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低层冷式切变线是引发大暴雨的主要系统,暴雨主要产生在低空冷式切变线右侧、西南低涡的东北象限以及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也是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建立起从南海到华北中部的水汽通道,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暖湿空气和能量,使得低涡辐合加强,是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停滞的必要条件。地面锋面气旋则是暴雨开始的启动机制,锋后东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空气在山东上空交汇,促使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在低层辐合、高层弱辐散的情况下,暴雨区低涡的涡动作用使得水汽块运动加强。多个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经过大暴雨区,雷达回波表现为层状云为主的混合回波带,说明对流并不旺盛。  相似文献   
997.
层析法微波辐射计遥感反演云液水含量的二维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珺  雷恒池  陈洪滨 《大气科学》2010,34(5):1011-1025
通过机载双天线微波辐射计的观测数据层析反演出云液水的空间分布是一个有限角度的图像重建问题。为提高这一反问题的适定性, 本文对已有的正则化方法进行了改进: 根据云液水的分布特征选择W1,2空间范数的离散形式作为正则项;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双天线仰角的最优设置方案为 (30°, 90°) 等。为避免已有方法中对目标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而产生的模型误差, 采用L-BFGS-B算法对非线性目标函数直接求解。按照侧边界内云液水分布是否已知将反演模型分为已界模型和未界模型。已界模型的反演结果表明, 反演误差在8.6%~12.3%之间, 反演图像可以反映出不同云型的结构特征。敏感性试验表明, 影响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为投影数据的角度分辨率、 辐射计观测噪声以及侧边界云液水分布的不确定性; 受云液水含量、 正则算子特性及边界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云型的反演精度存在差异。为使微波辐射计探测云液水分布能够独立于其它探测手段, 本文针对未界模型提出嵌套反演方法。数值模拟试验表明, 嵌套反演方法可以为目标区域的反演提供足够的侧边界信息。  相似文献   
998.
利用误差传播律和点在任意方向的位差理论,提出并论证了交通线路上任一点对应中桩的横向位差为零,纵向位差等于该点的点位误差。对中桩的误差曲线和误差椭圆的分析认为,误差椭圆无实际意义,误差曲线实用而有效。  相似文献   
999.
1000.
Antecedent soil mois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A1, A2e and B21 horizons in a series of strong texture‐contrast soils. Tension infiltration at six supply potentials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A1 horizo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wet’ treatment than in the ‘dry’ treatment. However in the A2e horizon, micropore and mesopor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lower in the ‘dry’ treatment than the ‘wet’ treatment,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soluble amorphous silica. In the B21 horizon, desiccation of vertic clay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hrinkage cracks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ear‐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subsurface lateral flow in the ‘dry’ treatment. In the ‘wet’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A1 and B21 horizons was reduced; however, lateral flow still occurred in the A1 horizon due to difficulty displacing existing soil water further down the soil profil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need to account for 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poros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soil‐water model conceptualisation and parameterisa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