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61.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6):1343-1356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例,研究该集群在先后两次遭受外部冲击后集群韧性反馈过程。通过访谈D市相关政府部门、集群关键企业和分析多种文本资料后发现,集群韧性通过技术创新、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三种途径表达。研究结论对以外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构成挑战,认为内部技术创新也是区域韧性的重要来源,同时更不能忽视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对区域韧性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区域外部冲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2.
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的城市居民暴雨洪涝响应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波  甄峰  孙鸿鹄 《地理科学》2020,40(9):1543-1552
暴雨洪涝等小型地域性气候灾害给城市韧性带来挑战。以南京暴雨洪涝为例,通过挖掘新浪微博签到数据,构建公众感知指数和公众情绪指数,分析居民对暴雨洪涝响应的时空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居民对暴雨洪涝的响应主要集中在暴雨洪涝期,并随灾害的严重程度而变化;在暴雨洪涝期内,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对暴雨洪涝的响应集中在早、晚高峰。在空间维度上,居民对暴雨洪涝的响应集中在主城区和3个新市区;重要交通基础枢纽地区和低海拔、经历快速城市化的新市区的居民对暴雨洪涝担忧程度更高。时空分析表明,暴雨洪涝对居民的交通出行影响最明显。基于时空间分析,最后从硬件和软件设施上为提升暴雨洪涝的城市韧性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3.
生态脆弱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行  梁小英  刘迪  史琴琴  陈海 《地理学报》2019,74(7):1450-1466
从最具操作性的景观尺度探究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对于揭示人类活动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其景观服务的影响机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作为典型案例地,从生态、社会、生产3个系统维度构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各子系统和整体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① 研究区2000-2015年社会—生态景观3子系统恢复力空间分异显著且都有增强。其中,“退耕还林”第1阶段(2000-2009年)增强突出,生态、社会、生产三系统恢复力指数分别上升0.134、0.048、0.028;第2阶段(2009-2015年)增强相对减缓,生态、社会、生产三系统恢复力指数分别上升0.038、0.017、0.021。② 总体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空间分异同样显著,其恢复力指数上升11.60%,呈现中间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③ 子系统与整体景观系统恢复力变化之间有主导性正向关系,且3个子系统恢复力变化协同关系显著,两个或三个系统协同率达到90%以上。最后,运用有序加权平均法,基于干扰指标与适应能力指标的不同权重设置情景偏好,绘制出“不可持续导向型”“维持现状型”和“可持续导向型”3种情景下的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模拟图,为区域景观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4.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论文在概述城市韧性的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多种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灾害扰动)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城市韧性框架、城市韧性评价及模拟研究等方面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韧性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当前城市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差异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对城市韧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即应以理论框架为引领,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评价研究;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城市韧性的动态模拟与决策预警的新突破;以实证研究为导向,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城市韧性的应用模式;遵循差异性规律,实现城市规划治理从统一的“多城一策”向灵活的“一城一策”转变。  相似文献   
165.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对国际典型案例剖析,系统阐释了土地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培育在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提升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新型主体,实现乡村地域“人-地-业”耦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土地整治适应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而民众主观能动性、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是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乡村社会良好的价值观、信任、责任及其社会网络的培育与构建有助于提高乡村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提高乡村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166.
A review of social research on rural New Zealand undertaken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hallenge (NSC 11) “Building Better Homes, Towns and Cities” allows a fresh look at rur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New Zealand's colonial history.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nd legislation privileged those responsible for producing the bulk of New Zealand's export income. Cultural attitudes,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and a failure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aracter of,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rural areas have changed has impeded particularly Māori economic growth,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and non‐farm sectors of rural society, to the detriment of all.  相似文献   
167.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es used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re applied to a vulnerable New Zealand catchment. The Waiapu Catchment has a high proportion of indigenous resident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remote and deprived areas in the country. Linear and centralised approaches to indigenous development have failed to bring about desired changes. We identify “capitals” (social, human/political, physical, natural, financial and cultural) present in the catchment. From this assessment, we propose capital‐based holistic approaches to bring about community‐led change. The assessment and resulting approaches can be used in other vulnerable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68.
基于地理国情市情普查监测成果数据,采用时空变化监测分析方法,从地理空间层面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估,为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首先,研究了多源异构时空地理数据大融合,建立了城市空间韧性数据库;然后,综合运用GIS技术、DSM差分技术、遥感影像识别等先进技术,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了城市基础韧性研究;最后,以城市高危仓储分布和监测方法为例,进行了城市韧性专项监测研究。综上,本文所述方法将大幅度提升地理信息数据服务韧性城市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9.
Abstract

Abstract Definitions and estimators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reliability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system will remain in a non-failure state), resilience (the ability of the system to return to non-failure state after a failure has occurred) and vulnerability (the likely damage of a failure event) have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 behaviour analysis addressing monotonic behaviour, overlap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stimators was carried out by routing time series of monthly runoff through a reservoir with a specified storage volume that is operated according to a fixed operation policy. Estima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time series is shown to be problematic and a procedure encompassing generation of synthetic time series with a length of at least 1000 years is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estimates. Moreover,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may suggest that resilience should not be explicitly accounted for.  相似文献   
170.
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红  娄金男  王颖 《地理科学》2020,40(12):2000-2009
哈长城市群作为引领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提高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韧性及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8年哈长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工程”的评估框架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对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动态模拟。结果表明:① 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高、高度韧性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点状零散”分布,低度、较低韧性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缘广泛分布”的空间格局。② 从其演化趋势类型特征看,2010—2018年,呈发散趋势的城市多于呈收敛趋势的城市,表明城市韧性在演化过程中空间差异呈逐渐增大趋势。③ 经济恢复力、工资收入、金融资本、公共资源保障、教育水平、交通设施水平等是影响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④ 在动态模拟方面,2020—2030年,城市韧性发展较缓慢,韧性等级逐渐降低,且以一级韧性和二级韧性为主,韧性等级较高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少。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城市韧性时空差异明显,东西方向上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在南北方向上呈“倒U型”式分布,表明哈长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韧性高点突出,多数外围城市韧性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