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4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用四氯化碳导致小鼠肝损伤,各组每日灌胃不同剂量螺旋藻,检测了饲养45d的小鼠血清的ALT活力、肝组织的SOD活力和MDA含量,分别建立ALT、SOD活力以及MDA含量随剂量(C)变化的函数,求出各项临界参数值,并对参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解释,以观察螺旋藻对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螺旋藻能提高小鼠SOD的活力并降低其MDA含量,进一步验证了螺旋藻可提高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分析结果还显示螺旋藻对肝组织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既具有一定的量效累积性,也存在量效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2.
该文报道在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立克次氏体 ,大小 0 .2~ 0 .9μm,具有链状、双球状、亚铃状等多形性 ,存在于细胞质中。在感染细胞中有大量包涵体样的结构 ,包涵体周围包有一层膜 ,膜内存在大量不同形态、大小和电子密度的立克次氏体。在包涵体之外 ,也可观察到许多散在的立克次氏体。感染立克次氏体的细胞 ,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核膜溶解 ,核染色质凝聚 ,部分线粒体膜溶解 ,粗面内质网水肿。  相似文献   
123.
本研究以淡水天然水体主要放流鱼类鲢鱼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盐酸四环素(TCH)浸泡和药饵投喂两种方式对鲢进行荧光标记,比较这两种TCH处理方法对鲢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测定150、250和350mg/L的浓度条件下浸泡24h鲢血液转氨酶以及肝脏氧化损伤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TCH浸泡处理比投喂处理对耳石的标记效果更好,在150—350mg/L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标记效果越好;TCH浸泡处理24h会引起鲢血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处理后1d显著升高,2d后降低到对照水平。肝脏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水平,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快速极显著升高,然后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表明TCH浸泡对鲢肝脏造成了短暂的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胁迫,但在2—5d后即可恢复正常,TCH浸泡方法是鲢标记放流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鲢的增殖放流、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其他鱼类的标记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象山港蓝点马鲛8种同工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生化遗传特征,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6尾象山港蓝点马鲛个体(3雄,3雌)的9种组织(心脏、鳃、肠、肌肉、胃、肝、眼、肾和性腺)中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葡萄糖脱氢酶(G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山梨醇脱氢酶(SDH)和苹果酸酶(MEP)等8种同工酶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同工酶呈现出组织特异性,LDH、MDH和G6PDH在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GDH在肝脏和眼中弱表达;在各种组织中,肝脏中同工酶表达最广泛,8种同工酶均有表达,其中EST的酶条带比较丰富,GDH和G6PDH在肝脏中活性较高。各种同工酶表达谱在雌雄个体组织间无差别。研究结果可为象山港蓝点马鲛的种质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灌注中药榄香烯乳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榄香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疗药物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瘤体客观疗效、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1年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在瘤体客观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毒副作用情况比较,治疗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4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治疗后血液、消化、泌尿系统各指标毒副作用分级情况比较,除HGB、TBIL以外,治疗组各指标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生存情况略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榄香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能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较灌注化疗药物的对照组毒副作用更小,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大黄鱼免疫保护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免疫保护组中共有20个表达水平差异显著的蛋白点,经MALDI-TOF-MS分析,获得18个差异蛋白点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PMF),通过数据库查询,与免疫型受体、新型抗原受体等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选取4个蛋白差异点(1、10、14和18号)进行Westen blot验证。结果表明,该4个蛋白差异点可以与所制备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且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由此推测,免疫型受体等18个蛋白应该与大黄鱼免疫保护密切相关,所获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免疫保护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7.
人工岛建设在缓解滨海人地矛盾的同时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本研究聚焦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岸滩侵蚀与泥沙分配失衡问题,以海口西海岸为例,建立GENESIS岸线演变模型,探讨人工岛影响下的海滩地貌演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养护”的海滩修复对策。主要研究结论为:①海口湾南海明珠人工岛对邻近海滩的影响以“岛后方淤积、两侧侵蚀”为显著特征,且两侧侵蚀热点区的响应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五源河口至新国宾馆岸段侵蚀更为强烈的主导因素为物源匮乏与岸线形态外凸。②通过人工补沙与循环养护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可实现岸滩泥沙的合理分配与地貌的动态平衡,有效缓解人工岛引起的海岸侵蚀问题。本研究成果可为国内相似类型海岸的岸滩修复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8.
王建钢 《海洋与湖沼》2013,44(4):1108-1114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美国红鱼生长(平均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血清总补体活性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由0提高到100mg/kg时, 美国红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美国红鱼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为104.5mg/kg左右; 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在0—98.9mg/kg时, 美国红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 美国红鱼获得最大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时饲料中维生素C最低添加量为128.1和104.0mg/kg; 美国红鱼血清溶菌酶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在维生素C添加水平分别为98.9和198.7mg/kg时达到最高值, 随后变化不明显; 美国红鱼血清SOD活性随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并且活性在198.7mg/kg达到最高值, 随后显著下降。综上所述, 美国红鱼维生素C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C适宜添加水平为200mg/kg左右。  相似文献   
129.
文章采用组织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海营盘海域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的卵巢发育、卵子发生的组织学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钝缀锦蛤卵巢发育一年为一个繁殖周期, 分为增殖期(6月底—7月)、生长期(7月中旬—10月中旬)、成熟期(11月—翌年2月底)、排放期(3月—4月)、休止期(5月—6月)共5个时期。钝缀锦蛤卵巢发育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个体间的性腺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在广西北海营盘海域, 钝缀锦蛤每年在6月底—7月初性腺开始发育, 在翌年3月—4月底成熟的卵子大量排放。依据钝缀锦蛤卵细胞发育的相关特点, 可将其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卵原细胞期, 第二阶段为初级卵母细胞期, 第三阶段为次级卵母细胞期, 第四阶段为成熟卵母细胞期。根据透射电镜观察钝缀锦蛤卵黄的发生, 可将其分为3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为卵黄合成前期, 第二时期为卵黄合成期, 第三时期为卵黄合成后期。  相似文献   
130.
目的:观察复方皂角刺膏外敷治疗肝癌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癌重度癌性疼痛患者5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 例。对照组予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皂角刺膏外敷治疗,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的疼痛强度、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剂量、爆发痛次数及健康状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26/28),对照组为71.43%(20/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数字分级法(NRS)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均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治疗第1天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止痛药剂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皂角刺膏外敷治疗肝癌重度癌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能减少阿片类止痛药剂量与爆发痛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