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464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384篇
地质学   1026篇
海洋学   306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预制节理岩体试件强度及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对不同节理倾角、节理贯通度、节理组数、载荷应变率、试件长径比、节理充填物厚度及类型等7种工况下的预制节理岩体在单轴压缩下的峰值强度及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及峰值强度与节理构造形态密切相关。贯通节理岩体将产生沿节理面的剪切破坏或穿切节理面破坏,且与第1种破坏模式对应的岩体峰值强度更低。非贯通节理岩体的强度介于完整岩体和贯通节理岩体之间。随着平行节理组数的增加,岩体峰值强度逐渐下降。随着载荷应变率的增加,岩体峰值强度逐渐增大,相应地试件的破坏模式也变得更加复杂。试件长径比基本没有改变其破坏模式,完整试件仍主要是以张拉破坏为主,而节理试件仍以剪切破坏为主。随着长径比增加,试件峰值强度逐渐增大。随着节理充填物厚度增加,试件峰值强度降低。不同节理填充物对试件峰值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依据断裂系产状及其断裂的组合特征分析,在东营凹陷中央背斜上识别出一个复杂的变换带。研究表明,该变换带 的存在使中央背斜东、西部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不同地质历史期变换带由不同的传递断层组成。沙四上亚段至沙二段沉 积期,主要由控凹边界断裂产生的胜坨传递断层调节中央背斜内部的差异构造变形,沙一段至明化镇组沉积期,营66-1断 裂则成为中央背斜变换带内主要的传递断层。变换带内主要传递断层具有明显的正斜滑分量,实验表明其形成的泥岩涂抹 远远好于正断裂。这些断层的倾角及其正应力与油柱高度分别呈负、正相关性,且正应力在7~20 MPa 之间;传递断层良好 的封闭性使得油气主要围绕传递断层下盘分布。明化镇沉积期传递断层的强烈活动造就了变换带中的油气比中央背斜其它 构造部位更加富集。  相似文献   
993.
杨芳  涂芳  刘杰  郑文杰 《海洋科学》2012,36(6):84-88
用光谱法研究了 Te(IV)对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的胁迫作用.各实验组添加 Te(IV)的时间均在第5~7天,累积添加质量浓度为从450~650 mg/L.结果表明,各 Te(IV)胁迫实验组中活藻体悬浮液的吸收光谱特征峰强度均不同程度地下降.而在440、580 nm 激发所得的荧光发射光谱峰位置不变,峰强度下降.但干粉的荧光光谱与活藻体悬浮液有明显不同,干粉中的藻胆体的能量传递过程受阻.各试验组干藻粉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4.
浮游藻类是海水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固有光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体光学的辐射传输。在过去的30年中,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藻类吸收特性上,缺少对其散射特性的认识。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设计了在实验室中测量含颗粒水体散射和后向散射特性的方法,并利用标准球形颗粒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400~700 nm范围内,散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的一致性较好,最大误差小于3%,而后向散射测量结果在蓝紫光处的一致性较好,在近红外波段处有一定误差。运用这两种测量方法对东中国海常见的赤潮藻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中肋骨条藻与东海原甲藻的散射系数幅值相近但谱形差异较大,前者随波长增加散射强度递减,后者则相反;在色素吸收较强的波段,两者散射强度均出现与其它波长位置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这主要是受细胞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两者的后向散射差异较小,但可以看出其谱形受色素吸收的影响很大,在幅值上,东海原甲藻略高于中肋骨条藻,在550 nm处分别为0.001 74,0.001 43 m2/mg(以藻类叶绿素a浓度归一化),后向散射概率分别为1.104%和0.723%。  相似文献   
995.
从艾比湖两岸大致沿同一经度分别向南北山前地带,对39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通过研究植被结构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植被-土壤在南北两断面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地植被存在群落中优势种群类型、数量、长势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而多样性指数及植被盖度的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土壤的粒度平均水平明显不同,而粒度的离散性及对正态的偏离度仅在表层差异显著;多种养分含量差异均显著;土壤表层、次表层含水量、含盐量(包括盐分主要离子含量)和pH的平均水平及变化程度,南北差异的显著性不一致,但整体上看,仍属于比较明显的范畴。这些差异是艾比湖南北地形、水文、气象、物源明显不同的结果,也是植被和土壤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以硝酸锶、硝酸钙、钛酸丁酯和甘氨酸为原料合成了Ca0·3Sr0·7TiO3陶瓷粉体。对影响粉体特性的两个主要因素pH值和原料配比进行了讨论。XRD结果表明,所得粉体结晶好,纯度高。用所得粉体经1420℃烧结成瓷,介电频率特性测试结果表明,介电常数随频率单调递减,50kHz到10MHz范围内,介电常数基本稳定在140~150之间。介电损耗随着频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最小介电损耗在1MHz下为0·0243。  相似文献   
997.
998.
含水合物松散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对海上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制了适用于高压条件下含水合物沉积物声学特性探测的纵横波一体化新型弯曲元换能器,提出利用频谱分析(FFT)和小波分析(WT)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纵横波速度,并进行了多个轮次的水合物声学特性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弯曲元技术可以灵敏探测松散沉积物中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随着水合物饱和度(Sh)的增大,纵横波速度呈规律性增长:当Sh<25%时,纵横波速度增长较快,水合物可能胶结沉积物颗粒生成;25%~60%之间,声速增长较为缓慢,水合物可能与沉积物颗粒呈接触关系;在Sh>60%时声速随着水合物饱和度增加又快速增长,表明水合物可能重新胶结沉积物颗粒生成.  相似文献   
999.
岩溶含水介质充填水和泥识别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银行  连捷  武毅 《中国岩溶》2012,31(4):459-464
岩溶含水介质中充填物性质(水或泥)的正确识别是目前制约岩溶水有效勘查与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充填物为泥或水时,均反映为低电阻率特性,无法区分充填物到底是水还是泥,从而往往造成打井的失败。作者在近几年岩溶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初步发现,利用水和泥的极化差异识别含水介质充填物性质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本文分别讨论了具有与水和泥极化特性相关的核磁共振找水法、激发极化法、频谱激电法三种物探方法识别含水介质充填水或泥的基本原理、野外试验效果。当岩溶含水介质充填水时,核磁共振找水法就会有核磁共振(NMR)信号反映,激发极化法中的极化率参数、频谱激电法中的时间常数均具有高值特征;当岩溶含水介质充填泥时,NMR信号无反应,激发极化法中的极化率参数、频谱激电法中的时间常数均具有低值特征。上述结论经几个不同类型的含水介质实例得到验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土层工程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江苏北部沿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层的工程性质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这两地区的土层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所沉积但土层工程性质完全不一样。因此分析了该两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与当时的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的来源。由分析研究结果得到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与该土层当时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对土层如果能了解其在沉积过程当中的沉积条件 ,更有利于分析研究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