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4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571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762篇
地质学   2747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新世至上新世,研究区发育深海平原和陆坡坡脚沉积。缺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特征和削截现象,很难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上超、顶超、削截)进行层序界面识别。文中利用深水区沉积旋回的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了研究区层序演化模式:低位体系域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海侵高位体系域深海泥质发育。以层序为格架进行地震相和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识别出两类叠加地 震相样式: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  相似文献   
912.
应用粒度成因单元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在Goodwin和Anderson于1985提出的PAC假说基础上,针对目前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较为混乱的状况,将基准面旋回赋予了自旋回和异旋回的涵义,探索性地提出了粒度成因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建立了该区中二叠统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粒度成因单元以及5段。  相似文献   
913.
基于甘肃地震台网和青海地震台网对岷县-漳县MS6.6地震和门源MS6.4地震的波形记录,采用FFT方法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三分向的峰值速度,讨论分量之间峰值速度比的分布特征,进而研究其震源性质。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具有逆冲兼左旋位错性质,南北向能量明显大于东西向;门源地震以逆冲为主,略具左旋走滑特征,两个水平分量的能量相当。结合这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推测,岷县-漳县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位于临潭-宕昌断裂西北侧且与其平行的一条次级断裂;门源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冷龙岭断裂西北侧的次级断裂,但受到冷龙岭断裂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914.
利用山东乳山流动观测台网资料,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重新确定2014-05以来山东乳山M3.2地震余震序列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乳山地区的余震序列整体呈现出圆形聚集特征,优势分布主要集中在3~8 km深度,乳山震群集中区的余震活动主要发生在破裂集中的区域,在5 km深度最为集中,说明乳山震群主要发生的区域为上地壳;研究区不同深度的P波速度变化明显。由于离已知的主断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可以判断余震分布集中区可能是乳山断裂的分支或者是一条新的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915.
海拉尔盆地某坳陷是典型的白垩纪陆相湖盆。作者利用地震、单井等资料,对目标坳陷进行层序地层学的分析和研究,将该区早白垩纪地层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特征及层序内部沉积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该坳陷层序类型与层序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916.
本文对四川江油马鞍塘中晚三叠世地层剖面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结合全国岩石地层清理方案将其划分为天井山组和马鞍塘组[1].对天井山组和马鞍塘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及垂向变化规律研究,并将其划分为四个层序(相当于三级层序),同时讨论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2].  相似文献   
917.
依据岩芯、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下白垩统的扎赉诺尔群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扎赉诺尔群可划分为1个超层序,形成于凹陷断陷发育期,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Sq5)。进而在层序框架内对沉积体系类型和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凹陷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滨浅湖和半深—深湖沉积体系,并且层序地层格架对各沉积体系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18.
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礁滩储集岩的分布规律,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通过露头、岩芯、测井、地震数据综合分析,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及四个准层序组,确定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斜坡和盆地相六类沉积类型。层序划分及层序界面的确定,依据陆上暴露和向上变浅两个方面的识别标志。暴露界面表现为泥岩表面干裂,淡水选择性溶蚀、白云化现象,白云岩、石膏,伽玛曲线高值。向上变浅层序有向上变厚、变粗序列,向上变细、变泥、变红序列,向上γ值变低序列。对比发现高水位体系域后期发育台地边缘鲕滩和台地内鲕滩。广泛白云岩化作用的台地边缘鲕滩相,具有很好的孔渗性,成为最有利的储集层。对指导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9.
根据沉积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标志,确定研究区石千峰组为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的沉积类型。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进而在研究区石千峰组内划分并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4种类型的旋回层序。通过对各级别层序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中期基准面旋回与沉积体系有很好的响应关系,表现为辫状河和曲流河具有A1和A2型中期基准面变化特征,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湖泊沉积分别具有C1、C2、C3和B型的响应特征。结合研究区石千峰期由北至南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的古地理展布特征,最终将这些丰富的地质信息以沉积—层序模式进行了概括,表现为由北至南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的沉积类型,具有A1-A2-C1-C2-C3-B型的层序响应特征。建立的这样一套等时模式,能更详尽的了解研究区生储盖的时空配置关系,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20.
黄骅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序地层学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但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的应用仅十多年.在很多盆地中还没有进行全面综合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如黄骅坳陷地层格架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案不统一。笔者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层序划分原则入手,通过对一级、二级、三级层序和体系域界面特征和识别标志的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并将该地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通过对代表性剖面的研究.提出同生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引起沉积斜坡明显突变,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控制着层序和低位砂体的发育。建立了两种坡折带与层序关系的模式,并指出坡折带下部是有利低位砂体的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