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57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岩浆活动是地球动力学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这点出发,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中、新代时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演变对岩浆活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2.
天堂山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广东省龙川县,是近年发现的一处以锡为主的中型多金属矿床。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岭成矿带的东段,河源深断裂带与大东山—浰源—罗浮东西向深断裂带交汇处附近,中生代大长沙火山岩盆地中南部边缘。矿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中亚群下段的中酸性火山岩。矿区内的火山角砾岩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隐爆角砾岩在矿区中东部地表有出露,钻孔中也有分布,厚度一般几米,角砾成分主要为火山岩,胶结物主要由硅质、绢云母和同成分火山岩碎屑组成,岩石具较强的绿泥石化,地表的隐爆角砾岩中无矿化;矿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在剖面上具多次喷溢—喷出—间歇—喷溢(伴随局部隐爆)—喷出的火山韵律特征。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受区域应力场控制,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向F1和F2断层、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带二组。矿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仅于中部偏西和南东部出露石英斑岩脉,钻探工程揭露表明矿床深部存在隐伏花岗岩体,其顶部为石英斑岩,并且石英斑岩多发生强烈的气液蚀变。  相似文献   
143.
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县下汤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的地球化学、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上太华岩群两个变质沉积岩样品的变质锆石年龄为1.91~1.93 Ga,由于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碎屑锆石真正的形成年龄难以确定。碎屑锆石ε_(Hf)(t)和t_(DMW(CC))(Hf)分别为-0.26~10.41和2244~2958 Ma。一个变质辉长闪长岩样品的捕获锆石年龄为2.32 Ga,变质锆石年龄为1.93 Ga。捕获锆石的ε_(Hf)(t)和t_(DM2(CC))(Hf)分别为-1.79~2.22和2695~2940 Ma。两个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样品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93 Ga和1.92 Ga,岩浆锆石的ε_(Hf)(t)和t_(DM2(CC))(Hf)分别为-3.30~1.30和2481~2764 Ma。一个片麻状正长花岗岩样品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93 Ga和1.92 Ga,岩浆锆石的ε_(Hf)(t)和t_(DM2(CC))(Hf)分别为-3.67~2.40和2415~2788 Ma。结合地球化学和前人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上太华岩群形成时代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2)进一步支持了该区存在约2.3 Ga岩浆作用的认识;(3)发现广泛分布的1.91~1.93 Ga壳源奥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4)确定1.91~1.94 Ga变质作用在该区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144.
同位素已成为俯冲带岩浆作用研究中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剂,是约束岩浆运移过程和时间尺度的有力工具。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利用Sr-Nd-Pb-Hf同位素、Li和B同位素以及Be和短周期铀系同位素等方法,在俯冲带岩浆作用过程、时间尺度、岩浆源区物质特征、岩浆形成演化及控制机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最后指出将不同同位素研究应用于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研究中,必将为全球俯冲带岩浆作用研究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地面地质调查、样品分析测试以及前人资料收集利用,全面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浆岩和构造发育特征,系统总结了区内矿产资源概况和成矿地质条件。针对有关区域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及成果:确定了南华系—寒武系中砂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确定了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表现为NWW—SEE向区域挤压下的陆内俯冲造山,提出了印支运动中NW向基底隐伏断裂的左行走滑导致部分地区构造线走向偏转,炎陵—汝城一带发育的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确定了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3阶段花岗岩的时限分别为233~210 Ma、174~135 Ma、130~85 Ma,形成构造环境分别为后碰撞、后造山和陆内裂谷;通过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厘定出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构造发展框架;分析表明构造体制差异可能是造成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强于印支期花岗岩的关键原因,燕山早期钨锡多金属和铅锌多金属2类矿床组合的形成可能主要与岩石圈结构和深部热扰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6.
裴磊  刘俊来 《岩石学报》2016,32(9):2723-2738
云蒙山杂岩是华北克拉通内记载了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单元之一。云蒙山地区区域构造格架主要由四合堂背斜推覆体、四合堂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云蒙山背形、河防口正断层及水峪伸展型韧性剪切带等组成。对于四合堂逆冲型剪切带的活动时限及其与水峪剪切带之间的关系,是长期争论的课题之一。在四合堂韧性剪切带中广泛发育有剪切演化各个阶段就位的花岗质岩脉。本文研究云蒙山四合堂地区剪切变形特征及广泛发育的岩脉与构造变形之间关系,将岩脉厘定为构造期前(剪切前)岩脉、同构造期(同剪切)岩脉和构造期后(剪切后)岩脉等6期。不同类型的同构造岩脉锆石U-Pb定年获得了岩脉结晶年龄为170~150Ma。从构造-岩浆关系分析角度考虑,本文认为四合堂剪切带韧性逆冲作用早期的活动始于约170Ma,并持续到约150Ma。  相似文献   
147.
西太平洋典型弧后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浆作用与热液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西太平洋典型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的区域地质背景、岩浆岩、喷口流体、热液柱、沉积物以及多金属硫化物。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在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上南北分异,从北向南地壳厚度减薄,南部重力异常变化大,发育条带状磁异常,中部则具有最高的热流值。马努斯海盆的重力异常变化较小,磁力异常呈东西向展布,海底扩张中心附近出现磁异常条带。马努斯海盆已出现洋壳,冲绳海槽的地壳属于过渡性地壳,在中南部的地堑中可能已出现洋壳。 冲绳海槽与马努斯海盆玄武岩的岩浆是由地幔源区部分熔融产生的原始岩浆与板块俯冲组分混合构成。中酸性岩与基性岩具有相同的岩浆物质来源,是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与马努斯海盆火山岩相比,冲绳海槽火山岩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 冲绳海槽的喷口流体为富含金属元素(Mn、Fe、Zn、Pb)的酸性高温(高达320 °C)流体,其热液柱中的Zn2 、Cd2 、Pb2 、Cu2 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海水。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呈现出CH4、Mn、Al、δ3He正异常及pH负异常的特征。与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的喷口流体(220–276 °C、pH = 2.5–3.5)相比,DESMOS热液区的喷口流体温度(≥88–120 °C)相对较低,酸性更强(pH ≤ 2.1),二者较低的δ34SH2S和δD值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有酸性挥发分进入岩浆流体。冲绳海槽与马努斯海盆含金属沉积物的分布及其元素含量特征具有差异,相应地,两个弧后盆地含金属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也不同。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热液区均具富Zn型、Ba-Pb-Zn型、Si-硫化物型和Si-硫化物-硫酸盐型热液产物。与冲绳海槽的多金属硫化物相比,马努斯海盆中多金属硫化物的Pb和Au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48.
The combined petrographic, petr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Neoproterozoic gneisses of the Sarychabyn and Baskan complexes of the Junggar Alataw of South Kazakhstan elucidate the Precambri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ktau–Yili terrane.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Precambrian crustal blocks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he U-Pb single-grain zircon ages indicate that granite-gneisses formed from the same source and crystallised in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ca. 930–920 Ma.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neisses corresponds to A2-type granites. The whole-rock 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εNd(t) = ?4.9 to ?1.0 and TNd(DM-2st) = 1.9 to 1.7 Ga) indicate the involvement of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rocks in magma generation. Early Neoproterozoic ca. 930–920 Ma A-type granitoids in the Aktau–Yili terrane of South and Central Kazakhstan might reflect within-plate magmatism adjacent to the collisional belt or a local extension setting in back-arc areas of the continental arc.  相似文献   
149.
大量研究表明辽宁青城子地区主要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文章在详细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印支期侵入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城子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w(SiO2)介于61.67%~77.69%,w(K2O)介于3.96%~6.67%,w(Na2O)为0.04%~4.42%,里特曼指数为0.57~5.19,多数小于3.3,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在以w(SiO2)为横坐标、其他氧化物为纵坐标的哈克图解中,除了w(Na2O)、w(K2O)与w(SiO2)的线性关系不明显外,其他氧化物均与w(SiO2)呈线性关系,说明它们具有明显的岩浆演化关系;微量元素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模式,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构造判别图指示了青城子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于同碰撞大地...  相似文献   
150.
The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South China. As a volcanic-sedimentary sequence developed in the Nanhua rift, the Banxi Group preserves the records of important magmatic and tectonic events linked to the assembly and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results from whole-rock major-and trace-element concentrations, with zircon LA-(MC)-ICP-MS U-Pb ages, trace elements and Lu-Hf isotopic co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