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9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macroalgae epiphytic on pneumatophores of the Grey Mangrove, 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in the Clyde River, located 280 km south of Sydney, Australia. Three estuarine sites in the Clyde River were surveyed seasonally on four occasions over a two-year period, and algal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assessed in respect to temporal, inter-site, intertidal (from front to back of mangrove stand) and vertical (from bottom to top of pneumatophores) variation. Sediment and water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nutrient levels, were also assessed in order to examine all variables of potential influence on algal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tertidal position within sites, and vertical height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pneumatophore, wer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algal frequency and biomass. Individual species dominated in different intertidal and vertical zones. These observ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species of macroalgae that fulfil the criteria for bioindicators/biomonitor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22.
福建红树林区4种海藻的营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福建红树林区4种海藻(扁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混合卷枝藻Bostrychia mixta,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节附链藻Catenella impudica)的营养元素和氨基酸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红树林区 4种海藻Fe,Mn含量显著高于一般海藻的平均浓度;Ca含量则普遍低于一般海藻的平均浓度;P,K,Mg含量则高于或低于一般海藻的平均浓度;(2)福建红树林区4种海藻总氨基酸含量(TAA)由高到低依次为(干重):扁浒苔265.89mg/g,混合卷枝藻211.96mg/g,鹧鸪菜189.53mg/g,节附链藻111.10mg/g;而必需氨基酸含量(EAA)由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卷枝藻87.42mg/g,扁浒苔82.92mg/g,鹧鸪菜73.62mg/g,节附链藻34.41mg/g;(3)在3和6月,对生长在秋茄板状根上和岩石面上的鹧鸪菜营养成分比较,前者的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后者;而元素含量则有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423.
基于阶跃函数的红树林凋落物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凋落物随时间变化而存在峰值,按一般的回归方法或分段拟合方法均不能建立理想的凋落物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利用阶跃函数,解决了分段模型一直无法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变点的数学确定方法,另一个是变点的连续性问题。建立了基于符号函数的阶跃函数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有峰值的凋落物耦合模型。为了检验凋落物模型的效果,以雷州半岛红树林为例,结果表明,决定系数0.8以上,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424.
深圳福田红树林区7种红树植物叶热值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7种红树植物叶热值和灰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种红树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2)7种红树植物叶中,大戟科的海漆、梧桐科的银叶树这两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其余5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3)从干重热值的季节变化来看,2001年1月(冬季)、2001年4月(春季)7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2000年7月(夏季)7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显著的线性相关,2000年10月(秋季)7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4)7种红树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存在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但7种红树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均是秋季最高.  相似文献   
425.
盐度对红树植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岩  陈桂珠 《湿地科学》2007,5(3):266-273
盐度是红树植物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高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潮间带海水环境,红树植物形成了一套适应于一定盐度的耐盐机制。盐度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组织结构,热值变化,从而对红树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盐胁迫时,红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相容性物质的合成都增强,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会发生改变。综述了盐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包括了生长、组织结构、离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热值变化、相容性物质合成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426.
采用样带法对泉州湾桐花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桐花树种群趋于随机分布 ;桐花树种群的丛生指数I ,扩散指数Iб,聚块性指数m·/m等指标值对 1.0的离差没有显著偏离 ,负二项式参数K值为负值。从幼苗群、小树群到大树群 ,桐花树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规律为随机型→随机型→集群型或随机型 ;秋茄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规律为集群型→随机型→随机型  相似文献   
427.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增林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4,69(2):243-254
在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下,沿海港口已成为全球生产链条与地方网络链接的地理枢纽。与此同时,港口发展演化在推动港口自身运输体系及港口空间演化的同时,对腹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势能、港—腹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其次,以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最后,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研究样本,运用海港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得到海港空间效应指数。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为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运输效应分布格局,以港口城市工业、对外贸易和金融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非运输效应格局,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地从宏观尺度识别不同港口及其腹地的港口经济空间效应,对于揭示港口的区位本质,比较不同区域的临港化倾向,刻画港口—腹地型城市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8.
利用厌氧微生物分离技术,对深度为1.2 m 的海南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分离培养,共获得11 株 厌氧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 菌株。经显微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可归纳为6个属,其中已经报道有芽孢杆菌 属(Bacillus)、弧菌属(Vibrio) 和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另外3个属分别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和海杆菌属(Marinobacterium)。不同属的细菌对硫酸盐还原的速率最低为14.71%,最高可达 56.78%,并且以上6属11株菌都能将+6价的硫还原生成-2价硫,并与培养基中的Fe2+结合生成黑色FeS沉淀,而这些无定 形FeS沉淀是生成黄铁矿的前体。红树林湿地SRB种群数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合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结果表明,表层(0 cm) 水界面的沉积物由于处于氧化-还原界面,氧气的周期性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RB的生长;随着 深度增加(10~40 cm),充足的有机质、偏中性的pH值以及厌氧环境的增强,使得SRB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而60 cm以下 沉积物中因TOC含量降低,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pH值明显降低,Na+和Ca2+离子浓度明显增加,这些因素都抑制了 SRB的生长,使得深部沉积物中SRB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29.
洋山港海域潮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上海陆域外约32 km的洋山港是以小洋山岛链为基础建造的中国首个离岸式深水港口, 其港区陆域是通过封堵北岛链三个主要汊道并抛填成陆而成。大规模的封堵陆连工程改变了该海域的地形边界条件, 海域潮动力特征也随之响应。通过对洋山港海域堵汊陆连工程前后潮位及潮流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发现洋山港海域的潮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海域潮波倍潮及复合潮增幅随工程的进行而增大, 潮动力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海域中部发生壅水;海域潮波向驻波性质变异并于憩流时段引发环状流场。  相似文献   
430.
综合应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反相中压液相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MGR072的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色谱分离,并运用紫外吸收、核磁及质谱等波谱方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确定了两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2-喹啉酸酯和4(1H)喹唑酮;基于核糖体工程原理,对该野生型菌株进行抗链霉素和抗利福霉素突变株筛选,得到1765株抗性突变株,其中S1、S2、S3、S4、R1、R2这6株的目标产物产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突变株R1、S3、S4相应峰的积分面积高达野生型菌株(WT)的15、24和12倍;突变株R2的相应峰几乎中断消失.本研究显示针对红树林微生物中丰富的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可通过定向化学分离和核糖体工程优化,快速锁定其中微量的新颖结构类群并对其产量进行调控,为后续分离新天然产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