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1篇
  免费   1069篇
  国内免费   903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629篇
地球物理   468篇
地质学   1323篇
海洋学   299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95篇
自然地理   450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日本古代民族来源复杂,但是中国大陆擅长舟楫的各个民族漂洋渡海到达日本列岛的事实早为人共识.作为东亚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日舟船文化、民俗的交流的历史点滴被《古事记》《日本书纪》记录下来.日本记纪神话所涉及到的对芦苇、楠木、竹等植物的崇拜与中国原始宗教信仰密不可分.通过对上述日本“船”神话的研究,探讨了中日古代人民在涉及江河海洋以及船的信仰上的渊源与异同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61-2008年青海南部牧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74个环流特征量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网格点资料,整理了地表积雪序列和雪灾年表,并对积雪的变化趋势和雪灾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青南牧区共有16 a发生积雪灾害,占总年数的33.33%。在4 450 m以下,累计积雪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 451 m以上,累计积雪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典型多积雪年新地岛地区的冷空气偏强、高原低值系统活动偏多,新地岛的冷空气容易沿偏西北路径侵入青南高原与高空槽前的暖湿空气汇合,形成云雨的物理条件充分,降雪多、积雪厚。典型少积雪年环流形势与上述基本相反。10-12月北美区极涡面积偏大和欧亚经向环流偏强、10月欧亚经向环流偏强、11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E型日数偏多、12月大西洋副高北界位置偏北均有利于前冬青藏高原高度场的偏低和青南牧区累计积雪量的偏多。这些环流因子在相反的配置下,容易导致青南牧区累计积雪量的偏少。前冬模拟预报方程对典型多积雪年和1993年以来的积雪变化趋势全部预测成功。  相似文献   
993.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豪然  梁玲 《地理学报》2013,68(11):1493-1503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61-2010 年64 个测站的积雪数据,分析了冬季积雪日数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多雪且变率大,藏南谷地、川西干暖河谷地带及柴达木盆地少雪且变率小,这样的空间分布是由周边大气环流系统及复杂局地地形共同造成的;高原东部冬季积雪表现出“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80 年代末和20 世纪末发生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两次突变,尤其是20 世纪末的突变更为显著;降雪和气温的变化是影响积雪日数的重要因素,其中降雪的影响更为显著;80 年代末高原冬季降雪由少到多的突变是造成积雪日数发生相应变化的主要原因;20 世纪末高原冬季气温和降雪分别发生由低到高和由多到少突变,其影响叠加导致积雪日数发生了更为显著的突变。  相似文献   
994.
以木孜塔格峰地区为研究区,从不同坡度、坡向的样方内测量雪深和采集光谱,通过分析归一化差分雪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反照率、HJ-1卫星的红外波段反射率与雪深的相关关系,建立了适用于HJ-1星的积雪深度反演模型,估算出2012年4月14日-25日木孜塔格峰地区的雪深时空变化,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反照率反演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92;通过NDSI阈值区分混合雪盖像元和积雪像元,雪深估测精度可达92.78%。冰川区的反照率、NDSI与海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和0.733,且高海拔带反照率值明显高于低海拔带的反照率值。受西风带降雪的影响,非冰川区的北坡雪深值较大;西坡、南坡次之;东坡最小,且雪深最大值出现在坡度约等于10°处。雪深估测的相对误差随着样地的坡度增大而增加,坡度为15°时相对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995.
一种针对海洋GIS应用的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海洋GIS分析效率,使系统分析模型更简洁、更具领域特性,在分析相关针对GIS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UML的扩展机制,定义针对海洋GIS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M。描述UML-M的元模型,研究基于UML-M的空间对象和空间关系的模型表现方法,包括简单空间对象、覆盖对象、复杂空间对象、时空对象等。实例分析表明,UML-M可以很好地应用在海洋GIS中。  相似文献   
996.
近50 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 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云南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昆明地区为代表, 分析了区域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云南近50 年气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气温变化幅度略大于全球, 弱于北半球和全国变化。云南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增暖现象, 以90 年代后期增温最明显, 1986 年以来出现13 年暖冬, 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霜日数减少。随气候变暖, 香格里拉地区降雪日数呈下降趋势, 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明显减少, 全省降雨日数逐渐减少, 大雨频率变化不大, 暴雨、大暴雨频率上升, 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进入21 世纪以后, 云南降水减少, 高温干旱事件有增强增多趋势, 由2~3 年一遇变为1~2 年一遇。2005 年春夏连旱和2006 年春旱是云南近50 年和20 年来最严重的旱灾。  相似文献   
997.
对比黄圃镇海蚀遗迹与其它非海蚀成因相似地形,得出其形态特征差异:海蚀槽穴同时切过软硬相间的岩石,仅出现在某一水平面;片流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凹槽与结构面或岩层完全平行而且连续延伸,出现在整个山坡面上,凹槽前无平台;河流侧蚀作用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同时形成凹槽和平台;河流溶蚀作用也是水平的,在石灰岩河岸侧壁形成凹槽,槽上有突出屋檐,无平台;波浪作用不强的石灰岩海岸也可形成凹槽和突出屋檐,但无海蚀平台;只有波浪作用才能同时形成(海蚀)平台和(海蚀)凹穴.  相似文献   
998.
李侠 《冰川冻土》2015,37(4):1023-1027
为了研究水热型融雪化冰路面结构中金属导热管合理布设间距, 建立了基于传热学理论的路面融雪化冰有限元分析模型, 对不同外界气温、 不同埋设间距工况下金属热管融雪化冰能力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 外界气温在0~-10 ℃之间时, 热管融雪效果明显. 气温低于-10 ℃时, 热管尽量埋设至路面中部; 热管最优间距为100~200 mm, 当热管间距>200 mm时, 即使管内水温高达40 ℃, 0 ℃ 等温线将不再连续.  相似文献   
999.
为能科学、快速量化地圈定出大洋海山钴结壳优质矿区,笔者基于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的矿区选取模型,利用我国西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调查的公开的拖网采样资料,综合钴结壳的分布规律和证据权法所得海山钴结壳资源预测后验概率图,将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戈沃罗夫盖特平顶海山圈定为钴结壳资源前景较好的远景区,并采用人机交互式的矿区圈定方法圈定出符合国际海底管理局规章要求的7个群组共100个钴结壳矿块。据此估算出戈沃罗夫盖特平顶海山湿结壳资源量为69 487.6×104 t;圈定的100个矿块主要分布在2 000~3 000 m斜坡上,湿结壳资源量为14 092×104 t,干结壳资源量为9 789.35×104 t;锰金属量为1 961.3×104 t,铜金属量为10.17×104 t,钴金属量为54.06×104 t,镍金属量为34.87×104 t。这些数据表明,戈沃罗夫盖特平顶海山规模较大,钴结壳资源前景潜力大,可作为钴结壳深入调查和矿区申请备选海山。  相似文献   
1000.
Warming will affect snowline elevation, potentially altering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streamflow from mountain landscapes. Presently, the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elevation‐dependent responses is difficult because many gauged watersheds integrate drainage areas that are both snow and rain dominated. To predict the impact of snowline rise on streamflow, we mapped the current snowline (1980 m) for the Salmon River watershed (Idaho, USA) and projected its elevation after 3 °C warming (2440 m). This increase results in a 40% reduction in snow‐covered area during winter months. We expand this analysis by collecting streamflow records from a new, elevation‐stratified gauging network of watersheds contained within high (2250–3800 m), mid (1500–2250 m) and low (300–1500 m) elevations that isolate snow, mixed and rain‐dominated precipitation regim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gs between percentiles of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flow are much shorter in low elevations than in mid‐ and high‐elevation watersheds. Low elevation annual percentiles (Q25 and Q75) of streamflow occur 30–50 days earlier than in higher elevation watersheds. Extreme events in low elevations are dominated by low‐ and no‐flow events whereas mid‐ and high‐elevation extreme events are primarily large magnitude floods. Only mid‐ and high‐elevation watersheds are strongly cross correlated with catchment‐wide flow of the Salmon River, suggesting that changes in contributions from low‐elevation catchments may be poorly represented using mainstem gauges. As snowline rises, mid‐elevation watersheds will likely exhibit behaviours currently observed only at lower elevations. Streamflow monitoring networks designed for ope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or change detection may require modification to capture elevation‐dependent responses of streamflow to warming.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