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陈林靖 《地质与勘探》2023,59(3):637-646
环境温度变化导致基坑支护结构内支撑轴力和变形过大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福州地铁6号线潘墩站坑中坑工程为例,选取该基坑代表性区段采用ABAQUS程序及邓肯-张模型对其开挖和支护全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并将分析结果与现场部分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及其材料参数取值的可靠性。同时,利用所建模型着重分析当地可能的季节或昼夜温差变化幅度内支撑轴力及围护墙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完成后,温度变化时支撑轴力与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轴力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外坑的首道支撑上,此时围护结构整体向坑内或坑外运动,且地连墙侧移受温度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基坑开挖深度以上。不同开挖阶段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效应相差较大,潘墩站最不利工况发生在最后一道支撑架设完毕后,此时地连墙水平位移增量及轴力变化幅度最大,温度效应最明显。该研究成果对类似软土基坑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2.
骆冠勇  钟淼  曹洪  潘泓 《岩土力学》2022,43(Z2):563-574
相对于其他土层,盾构在富水砂层中掘进的风险更大,但目前盾构掘进引起砂层变形的机制并不清楚。依托广州某电力隧道项目,选取一典型富水砂性地层断面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进行高频率、近距离的监测,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可供类似的工程参考:(1)富水环境下,相对于均质砂层,隧道处于粉砂+粗砂地层组合更容易发生渗透破坏。此情况下,粉砂层在承受更大渗透力同时,又受粗砂层强烈补给供水,非常容易被侵蚀甚至掏空。(2)地层均匀损失与局部集中损失引起地层扰动规律有较大的不同。地层均匀损失时由于拱效应没集中局部损失的强,其扰动范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均更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的位置与地层损失的非均匀化也密切相关。地层均匀损失时,隧道两边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隧道高程范围内;但地层非均匀损失(隧道顶部局部塌落)时,发生最大的水平位移的位置会明显上移。(3)渗透力的作用使得地层扰动范围扩大。(4)地层损失率受注浆影响严重,隧道附近大,地表最小,隧道上方土体呈松散化趋势。  相似文献   
33.
The drilling parameter monitor is an important tool in drilling engineering applied to monitoring drilling process,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rilling machine parameter monitors, the metering scheme for vehicle-loaded drilling parameter monitor was designed. By using detection system for MSP430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SCM) in combination with peripheral circuit such as sensors, the drilling-rig control system was obtained to detect, and for every parameter in real-time display in order to keep operating the drilling rig status.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drilling parameter monitor reaches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can be applied to drilling engineering monitoring, which has character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 high credibility and low cost.  相似文献   
34.
湖北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Web GIS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Web GIS技术建立大区域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需要解决海量数据处理与显示、多源数据集成、大型数据库支持、桌面地图排版与专题图制作等技术问题,这里介绍的“湖北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Web GIS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建立实用型水土保持动态监测Web GIS系统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35.
主要介绍民航监控系统中的探空气球三维(方位、俯仰、斜距)数据自动采集器的软硬件设计及实现。该采集器的主要功能有:接收探空气球三维编码器数据并处理、换算、显示;接收和显示来自PC机的时间信息;根据PC机不同指令,上传相应时刻的三维数据到计算机。计算机通过MODEM将相应三维数据传到民航空管中心。其中,在显示电路中,提出并使用了一种新的消隐方法,克服了传统静态扫描显示的闪烁现象;在软件上,针对数据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化乘除为加减,利用移位、按位补偿处理算法,明显提高效率,保证了信号处理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36.
GPS技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层建筑施工监测属于特高等级精密工程测量范畴,将GPS技术应用于测量基准复核和施工控制点外符合检核,提高了施工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7.
王健 《东北测绘》2012,(8):214-215,218
在论述基坑水平位移常规监测方法基础上,针对目前基坑水平位移监测作业面较小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并对其监测精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说明了此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8.
赵爽  李东海 《东北测绘》2012,(5):222-224
在本文中提出了全站仪自由设站坐标差分的观测方法,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误差分析,以及其在山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对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形观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K干旱指数及其干旱监测预测业务系统,着重介绍了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从K干旱指数的定义、等级、标准、应用及其监测结果与实际干旱状况的比较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的旱情比较,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2008年春季、5月、6月、伏期(7—8月)以及秋季前期9月的干旱监测中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40.
A cosmic dust detector for use onboard a satellite is currently being constructed from piezoelectric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Z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ZT detector were studied by bombarding it with hypervelocity iron particles, which were supplied by a Van de Graaff accelerator. There w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time of the signal observed from the detector and the particle's velocity, which was above 10 km/s on impac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rise time was almost independent of the collisional angle between the particles and the PZT surface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particle's parameters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