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9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291篇
地球物理   2121篇
地质学   860篇
海洋学   379篇
天文学   267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2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Early Estimation of Seismic Hazard for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iw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hakemap system providing rapid estimates of strong ground shaking could be useful for emergency response providers in a damaging earthquake. A hybrid procedure, which combines site-dependent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models and the limited observations of the Real-Time Digital stream output system (RTD system operated by Central Weather Bureau, CWB), was set up to provide a high-resolution shakemap in a near-real-time manner after damaging earthquakes in Taiwan.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sult of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analysis is the existence of site effec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local site effects and their influence in the ground shaking and then establish an early estimation procedure of potential hazard for damaging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attenuation law, the site effects of each TSMIP sta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bias function that is site and intensity-level dependent functio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site-dependent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model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ground soil is automatica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intensity-level dependent bias function. Both the PGA and the spectral acceleration are studi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RTD data, event correctors are calculated and applied to precisely estimate the shakemap of damaging earthquak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相似文献   
44.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5.
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沿线地震动的影响(II):数值结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入射平面P波和SV波散射级数解答,定量分析了入射波长、入射角度、隧道直径、衬砌刚度等因素对沿线地表位移放大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入射频率较低时,地下隧道的存在对地表位移幅值影响不大;而当入射频率较高时,地表位移幅值可以达到无隧道情况的4.5倍以上;衬砌情况下地表位移幅值可以高出非衬砌情况的87.8%。建议在地铁的规划设计中考虑地下隧道的建设对隧道沿线设计地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对塔城盆地1998-1999年15个大降水个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了T106产品700hPa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与塔城盆地大降水量级呈正相关,并给出了定量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7.
Most current methods of desig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loads rely on highly idealized ‘equivalent’ stat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ismic loads and linear‐elastic method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With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methods of dynamic analysis for the overload behaviour and collapse of complete concrete structures, a more direct and more accurate design procedure becomes possible which considers conditions at system collaps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procedure that uses non‐linear dynamic collapse–load analysis together with global safety coefficients. A back‐calibration procedure for evaluating the global safety coefficients is also describ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open up discuss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design with improved accuracy which are necessary to move towards a direct collapse–load method of desig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8.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 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49.
圆弧状沉积盆地与软土单覆盖层出平面地表运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析方法,通过圆弧状沉积盆地与同样参数的软土均匀单覆盖层的对比,研究沉积盆地对平面SH波二维散射效应和其出平面地表运动。数值对比结果表明:(1)波垂直入射时盆地中央地表位移幅值反应,其随频率变化形式与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运动有较强的对应性,且此时单覆盖层地表位移幅值为其下降;(2)盆地的二维散射效应特点显著波的汇聚作用使盆地中的地表运动显著放大,总体上较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位移幅值要大,其频域内的最大反应则明显大于单覆盖层情况,但最大反应在盆地表面出现的位置依赖于入射波角度、盆地深宽比和盆地的软硬程度;(3)沉积盆地中地表位移运动有强烈扭转效应,且随盆地变软和入射波频率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50.
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动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固体介质,流体介质,液固两相饱和介质的时域显示有限元波动分析方法,研究了可压缩库水条件下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上动压力的影响,研究中分析了作为两相介质处理的淤积泥砂的饱和度、厚度、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对坝面动压力的影响,还比较了作为流程两相介质,单相固体介质、单相重流体介质处理的不同淤积泥砂层模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