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5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355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10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文章基于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面板数据,将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对数面板数据模型,就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海洋产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此,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培养和引进海洋专业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章分析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起步晚和发展快、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发展状况,提出目前存在的缺乏区域协调配合和交流合作以及政府支持政策亟须细化等主要问题,探索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以及强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3.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2NLS方法对2003-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使用SDE方法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影响海洋生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探索。结果表明:(1)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距并未显著缩小,海洋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出现极化趋势。(2)海洋生态效率重心表现出西南向移动特征,东北-西南向的空间格局更加明显。(3)环境规制、海洋科技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水平;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高污染行业同时具有高产出与高排放的特征导致;区位因素效应不显著,海洋生态效率与地区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二次型关系,与中国海洋经济整体发展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通道情况相符,部分印证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相似文献   
114.
新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是避免"三农四矿"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正在建设中的新郑煤矿区为例,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其社会经济基础,提出了目标、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建煤矿区在初期可按"煤-电-建"的模式发展,中后期可按"煤化工"的模式发展,并在企业、园区和社会3个层面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和绿色社区体系四大循环体系,为其他新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5.
在区域经济中,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纽带,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各地理单元空间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针对不同交通模式赋以不同的权重,基于最短加权交通网络,提出新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构建了交通网络空间权重,与各种传统空间权重一起,对比研究甘肃省各县域单元之间的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交通网络空间权重生成的空间权重矩阵,能更真实地反映区域间实际的空间过程;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具有空间相关性但不显著,核心城市经济外溢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6.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阐述了其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通过构建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的相关计算模型分析了乌鲁木齐市1985-2004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及其类型,得出如下结论: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类型总体来看可归类于协调发展类型,从动态趋势而言,1985年基本上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1990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衰退型,1995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增长型,2000年以后一直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增长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7.
周立三 《地理学报》1990,45(3):257-263
本文从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简要地探讨了我国国情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认为只有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强化人力开发利用;节约资源,增加投入,挖掘潜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综合防治措施等有效途径,辩证地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8.
侯晓虹  姚士谋 《热带地理》1994,14(4):336-344
本文分析厦漳泉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过程,以及近十几年来利用外资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本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潜在优势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9.
我国的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能源战略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樊杰 《地理科学》1994,14(3):202-210
  相似文献   
120.
地理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和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大大地增强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但是,在我国,关于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仍然很不够,这是由于在本世纪中期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反省。关于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如下诸方面。在理论上,许多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彼此差异甚大,某些研究者甚至发表自相矛质的和混乱的见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究竟是起决定作用,还是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或者是起影响作用,直到目前仍未得到一致认识。而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仍然很普遍。因此,地理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都有必要进一步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