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1.
中国东部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标志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部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标志及其指示意义要给子重新认识。大陆东侧沿海地带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时期是复杂高峻的山系,它们被雁行排列的裂谷分隔,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不等量水平扩张和沉降或倾斜沉降。大陆东侧的海岸,从总体上来说是构造下沉港湾海岸。钱塘江口以北,从边缘海到太行山东麓的新构造运动反映了欧亚板块东部扩张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运动特征。台湾岛由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而强烈上升。但台湾海峡为强烈裂陷,华南沿海是倾斜沉降。  相似文献   
12.
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段,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重要的美学及科学价值。本文以王莽岭地质公园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自然属性及分布特征,将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貌景观、沉积构造、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四类,系统地研究了峡谷、岩溶、夷平面、河流阶地、瀑布等地貌的成因,为太行山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资料,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算地层的剥蚀厚度、断层断距,分析了古近纪以后两个最主要时期的构造运动特征,将构造演化与浅层油气藏地化指标、包裹体均一温度、同位素测年等结果相结合,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油气生成、运移路径、成藏期次及时间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东濮凹陷新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东营组、明化镇组沉积末,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伴有弱的伸展断裂;两次构造运动控制了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浅层油藏的二次充注;深部生成的油气运移至浅层依次经过了NE向基底断裂、东营组砂体、新近系EW向断层,新近系油气分布主要受EW向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几年来对嵩山地区的考察和研究 ,通过对夷平面、河流阶地、串珠状洪积扇等诸多地貌现象的分析 ,论述了嵩山地区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运动和掀斜运动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南海壳块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断裂作用、地震活动、岩浆活动与褶皱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南海壳块新构造运动特征并进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可靠的地层年代标尺对于研究华北平原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及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定冀中坳陷东部的SFQ1钻孔岩芯古地磁,建立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SFQ1孔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1.0 m(布容期B/松山期M界线),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97.8 m(松...  相似文献   
17.
The Ejina(Gaxun Nur)Basin­enclosed by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south and the Gobi Altay in the north has continuously evolved as a strong continental endorheic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edium scale geomorphological mapping by Landsat­ and Corona­Images as well as SRTM­topographic data,combined with field­surveys an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tectonic impact on sedimentary process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Analyses of SRTM­Data and Landsat­Images reveal a system of up to 20m high inverted channels developed on the inactive eastern part of the large Hei river drainage delta south of the ancient lake Juyanze. The complex evolution of these landforms requires a relative lowering of the lake basin at least two times since the last 40ka. A 26m high cliff section of gravel­covered lake sediments within the Juyanze paleolake indicates a strong subsidence of the lake bottom of 10m/1000yrs since 18kaB.P.
North of Ejina river oasis a distinct north­south striking scarp up to 13m high constitutes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Gaxun Nur. Palaeodrainage channels derived from the Gobi Altay. They display a sinistral offset of some decametres along a set of WE­trending faults. The rhombic shape of the modern dry Gaxun Nur,fossil cliffs,well preserved beach ridges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palaeolake system as well as gravel covered topset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indicate local displacement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e displacements of lake sediment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modern Gaxun Nur Basin imply a subsidence of at least 0.81m/1000 yrs since 25kaB.P.as a result of a pull­apart development due to the left stepping faults in a sinistral system.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南缘的武家湾河流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较太行山内部其他水系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更为敏感,能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抬升历史。以武家湾河下游平甸河为研究重点,通过野外河流阶地级序及沉积特征的调查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厘定了平甸河4级河流阶地,T4、T3、T2及T1阶地河拔高度分别为61~96 m、35~54 m、19~43 m、3~5 m,分别形成于974 kaBP、739 kaBP、483 kaBP、23 kaBP,根据对阶地成因的探讨,认为T4、T3、T2阶地为构造阶地,T1阶地为气候阶地,阶地资料揭示晚更新世(Qp3)太行山南缘经历3次间歇性构造抬升后至少隆升了90 m: 第一次抬升26~42 m、抬升速率111~179 mm/a,第二次抬升11~27 m、抬升速率043~105 mm/a,第三次抬升16~39 m、抬升速率035~085 mm/a。本研究为河流阶地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实际材料,对晚更新世太行山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古近纪为剥蚀、夷平和地壳加厚阶段;中新世为强烈挤压、褶皱阶段;上新世—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升阶段。羌塘盆地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本区的强烈隆起、半荒漠化、沙尘暴、山洪、泥石流、冰川崩塌和雪崩、地震等均受新构造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20.
合肥及其以东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合肥及其以东地区第四纪地层发育特征、地貌特征、地震等特征分析,认为合肥至浮槎山西麓为相对下降区,位于江淮分水岭南缘的梁园一带为现代上升区,浮槎山东部至巢湖一带为相对上升区。新构造运动表现有四次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