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380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从建设县级污水处理厂实际出发,论述了目前辽宁省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筹资困难、工艺不当、运行不力、污水回用率低等问题,并针对县镇具体情况,提出了小型污水处理工程应选择的工艺及配套管网建设应注意的事宜及在中水回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2.
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平均物种数等单项指标及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等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干扰强度对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高度的影响明显,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草本层植物高度明显降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盖度影响不明显,虽然随干扰强度的降低,草本层盖度有所上升,但不同干扰强度下盖度差异并不显著;旅游干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物种数最多;同时干扰也对草本层物种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干扰强度增加,耐践踏植物及伴人植物比例增加.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植被影响的空间范围大约在距游径10 m以内.  相似文献   
993.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plant species in China was georeferenced and climatic variables were interpolated into all grids.Accordingly,the percentage distributions of principal pollen taxa based on 1860 surface pollen sites in China were selected and the related climate values were interpolated with the same method. The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data-sets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threshold of most pollen taxa from surface pollen is coherent with plant distributions. The climatic envelopes of dominant plant are mostly accordant with those of pollen taxa at certain levels. However, some distinct offsets of the climate ranges exist between the two datasets for most pollen taxa identified at family level, such as Ericaceae,Asteraceae, Poaceae and Chenopodiaceae.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rich information 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relation to pollen and plant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datasets on a continental scale useful for global ecological modeling and Quaternary pala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994.
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被滴灌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滴灌技术对民勤绿洲边缘退化植被梭梭、白刺进行灌溉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条件下,退化植被梭梭、白刺生长良好,可使梭梭新稍增长1.3~1.5倍,新梢数目增多1.1~1.2倍,新梢生物量增加1.5~1.8倍;使白刺冠幅增大1.9~2.8倍,叶片数增多1.6~2.2倍,叶生物量增大2.8~6.5倍。(2)滴灌植物梭梭、白刺光合生理作用强。相对免灌对照,梭梭在100 m3.hm-2和15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光合速率(CO2)提高1.30 μmol.m-2.s-1和3.42 μmol.m-2.s-1,白刺在200 m3.hm-2和3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光合速率提高0.76 μmol.m-2.s-1和1.35 μmol.m-2.s-1,滴灌植被光合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3)灌溉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在0~250 cm土壤层次内,梭梭林地水分为3\^07%~3\^34%,相对对照林地提高了1.0~1.3百分点;白刺林地水分为2.76%~4.43%,相对对照提高了0.7~2.3百分点。  相似文献   
995.
油蒿不同部位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植物PV技术研究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不同部位(营养枝、生殖枝、1年生枝、2年生枝、3年生枝、根系)的持水性能及其在SPAC系统的水分运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油蒿不同部位具有相似的水分生理特点,但各参数差异比较明显。随着木质化程度的增加,枝条(除生殖枝)饱和时最大渗透势(Ψ100π)、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0)、相对水分亏缺(D0RW)、相对渗透水分亏缺(D0ROW)、束缚水含量(Vb)、细胞组织最大弹性模量(εmax)及ΔΨ(Ψ100π-Ψ0)逐渐增大,而自由水含量(Vf)则逐渐减小。生殖枝的Ψ100π、Ψ0、D0RW、D0ROW则大于其他枝条,根系的Ψ100π、Ψ0、D0RW、D0ROW、Vb、εmax均大于枝条,而Vf和ΔΨ小于枝条。随木质化程度增加,枝条的总水容(C)逐渐减小。C表现出两段性,在膨压消失前,枝条的水容(C1)变化不大,而在膨压消失后枝条水容(C2)随木质化程度增加而减小;总体来看,生殖枝的水容大于其他枝条,而根系水容最大。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木质化程度低的枝条,其较小的束缚水含量(Vb)及弹性模量(εmax)和较大的水容(C)不利于其保持体内水分以及较高的水势和膨压;而木质化程度高的枝条,其较高的束缚水含量及坚硬厚实的细胞壁则有利于其保持体内水分;根系较大的Vf和C,表明其容易失水的特性,有利于SPAC系统水分传输。  相似文献   
996.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物质补给及地-气CO2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北高寒湿地植物地上、地下生物现存量较高,2004年海北高寒湿地植物净初级生产力为1799.7 gC·m-2.由于家畜对湿地植物采食量低,每年将有大量的枯黄植物残留于地表,表现出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苔鲜均成为土壤有机物质的补给源.由于区域温度低,积水严重,对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导致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形成了厚达2 m左右的泥炭层.观测结果表明,海北高寒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内4月和10月存在两个CO2释放高峰期,夏季的7~8月为一个强吸收期,全年来看为一个巨大的碳源.2004年净生态系统年碳交换量为76.7 gC·m-2.计算结果表明,植被的呼吸消耗量每年为1199.8 gC·m-2,其植物总固碳量为2999.5 gC·m-2,而土壤呼吸为1876.4 gC·m-2.  相似文献   
997.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以1996年后新淤积形成的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选取9个典型植被群落过渡带,测定分析其群落数量特征,以期能为更好的保护与管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提供数据支持。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群落沿河向海的方向呈同心环状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条带状。自河岸向海岸,植物的耐盐性逐渐提高。草本植物自河岸、海岸向中心陆地演替,而木本植物则由中心陆地向河岸、海岸演替。物种丰富度及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自河岸向海岸,先升高后降低。土壤含盐量的变化与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这说明土壤含盐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8.
施氮对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13-2014年在青藏高原东缘测定了不同梯度施氮后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和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分析了施氮后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功能群植物的高度和禾本科功能群植物盖度,而对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盖度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植物群落生物量,降低了杂类草盖度和生物量,其中施肥量为30.86~38.58 g·m-2时效果最为显著。(2)施氮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施氮当年显著增加了根冠比,施氮第2年根冠比无显著变化。(3)施氮不同程度降低了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施肥量在30.86~38.58 g·m-2时最低。(4)施氮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各功能群植物纤维含量;施氮不同程度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其中在施肥量为30.86~38.58 g·m-2时最高。(5)施氮当年和第二年净收益均在施肥量为30.86 g·m-2时最大,分别为1 860元·hm-2和878元·hm-2。施氮缓解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生长的营养限制,提高了可食牧草产量,30.86~38.58 g·m-2可作为该区最佳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大气氮沉降对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在黄土高原荒漠草原区进行了氮素添加试验,研究了氮素添加量对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产力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随氮素添加量的增加,群落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小,中,高水平氮素添加处理下,群落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了39.14%、47.07% 和25.57%、31.52%.随氮素添加量的增加,主要优势植物种相对重要值增大;处于弱势的伴生植物种在氮素添加后从群落中消失.氮素添加后,群落生产力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水平氮添加时生产力增加量最大.氮素增加在短期内即可以提高黄土高原荒漠草原草本植物群落生产力,促进优势种群的生长,抑制不占主要地位的伴生种的生长,改变物种组成并降低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00.
我们通过采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上112个样点的102种植物叶片样品,分析了植物叶片氮浓度对植被功能型(PFTs)以及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氮浓度均值为17.7mg.g^-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落叶阔叶植物和常绿针叶植物中。对乔木而言,叶片氮浓度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阔叶植物〉针叶植物;乔木和灌木的叶片氮浓度显著高于草本植物,而乔木和灌木之间则无显著差异。(2)叶片氮浓度与年均温度(MAT)呈现凸型二次曲线关系,与年均降水量(MAP)则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氮素浓度(Nsoil)则线性正相关,并且这种关系并不随着植被功能型的改变而改变。(3)PFTs,气候和Nsoil共同解释植物叶片氮浓度空间格局变异的46.1%,其中PFTs,气候和Nsoil可分别独立解释植物叶片氮浓度空间格局变异的15.6%,2.3%,4.7%。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和土壤氮素对植物叶片氮浓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而非直接作用实现的。这种基于较大区域尺度上的野外观测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植被功能型和环境因素对叶片氮浓度变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