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南堡1号馆三段火山岩盖层上下油气分布规律,在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及其内油气渗漏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馆三段火山岩盖层断接厚度与其封油气所需最小断接厚度相对大小的比较和对油气渗漏断裂凸面脊的确定,预测了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并结合油气分布,对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断盖配置发育10处油气渗漏部位,其中:F2及分支断裂油气渗漏部位最发育,有3处油气渗漏部位;其次是F1、F6断裂,有2处油气渗漏部位;F3、F4、F5和F7断裂仅各发育1处油气渗漏部位。这些油气渗漏部位及附近有利于下伏东一段油气在上覆馆三段之上聚集成藏,应是造成南堡1-1断鼻、南堡1-3断块和南堡1-5断鼻北部油区油气既可以分布在下伏东一段又可分布在馆三段之上,而南堡1-5断鼻南部油气仅分布在下伏东一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2.
上官士青  杨敏  李卫超 《岩土力学》2015,36(10):2934-2938
被动桩是指一种由于土体水平位移而发生挠曲变形的桩。目前不论是室内试验还是数值计算,常在模型边界对土体施加水平位移荷载(位移边界条件)形成土体的位移场,用来研究被动桩的变形特征,但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水平位移施加位置(边界位置)与被动桩的距离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一个工程案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水平位移加载位置进行了单变量参数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水平位移加载位置与被动桩距离的增加,桩身变形显著减小。这表明了施加位移边界后地基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扩散。当该距离小于5.5倍桩径时,在模型边界施加同等大小的水平位移所需应力显著增加。同时讨论了水平荷载加载位置与被动桩距离的合理范围,认为应在5~8倍桩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3.
闪电定位仪在人影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闪电定位仪系统所提供的多站综合定位资料和单站定位实况资料,结合9210系统所提供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以及T 213和日本的数值预报等资料,在做出24h降水预报的基础上,用闪电数据、云图等资料可制作未来3h降水预报。根据3h预报对作业点的作业条件进行指示,从而可为人影作业服务。经过试用验证表明,研究结果对人影作业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
以省(区)为单元进行西部旅游资源丰度与区位度组合研究.以2002年和2003年西部12省(区)A级以上景区(点)为样本,计算旅游供给丰度与区位度及其排序.结合聚类与位序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两种类型:低区位、低丰度类型和高区位、高丰度类型.基于二维组合,给出对应的旅游创新开发模式与转化策略.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旅游资源丰度和区位的定量分析,可理性地提出准确的开发思路;2)西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必须进行旅游生产力布局与建设.  相似文献   
95.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key factors of soil vari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nderlying variables are important steps in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ing of soilscapes. Fifteen physical and chemical variables describing 24 pedons were used to elucidate processes of soil differentiation in a humid forest environment in Southern Cameroon. Landscape positions delineated on the basis of remote-sensed imageries included flat convex summits (FCS), linear valley slopes (LVS), colluvial inland valleys (CIV), and alluvial floodplain. Ordination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resulted in a three-factor model, which efficiently summarized the dataset explaining 81.4% of total soil variance (TSV). The pedogenetic factor of ferralitization emerged as the main factor accounting for 43.7% of TSV. Identified underlying processes included basic cation leaching, solum acidification, and in situ clay build up. Cation exchange properties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constituents and soil available P were the second and third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26.7 and 11.4% of TSV respectively. Organic constituents and related biological processes had strong control on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cation-exchange properties, while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showed a strong dependence on potential acidity and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status.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highligh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most soil properties across landscape position and soil depth except for organic carbon (O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All the soils, however, have low pH, low basic cation saturation, and correlatively high exchangeable Al irrespective of their position in the landscape.  相似文献   
96.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lower boundary position selection for the Fourier equation on heat transfer and energy balance in soil is evaluated. A detailed nume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er position of the lower boundary is critical when solving the Fourier equation by using zero heat flux as the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 Since the position defines the capacity of soil as a heat sink or source, which absorbs and stores radiation energy from the sky in summer and then releases the energy to the atmosphere in winter, and regulates the deep soi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he depth of the position greatly influences the heat balance within the soil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il and the atmosphere. Based on physical reasoning and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proper depth of the position should be equal to approximately 3 times of the annual heat wave damping depth. For most soils, the proper lower boundary depth for the Fourier equation should be around 8 m to 15 m, depending on soil texture.  相似文献   
97.
位场解析信号振幅极值位置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万银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4):1288-1299
通过对单一边界、双边界、多边界以及点(线)质量模型重力异常解析信号振幅和重力异常垂向导数解析信号振幅的极值位置空间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重力异常垂向导数解析信号振幅和化极磁力异常解析信号振幅的极值位置相同,且与重力异常解析信号振幅的极值位置空间变化规律相似.利用位场解析信号振幅极大值位置能够准确识别单一直立边界地质体的边缘位置,但不能准确识别其它任何形体的边缘位置,其识别结果的偏移量大小随地质体的埋深、水平尺寸以及倾斜程度等变化.虽然重力异常垂向导数解析信号振幅比重力异常解析信号振幅的峰值更加尖锐、横向识别能力更强,其极大值位置更靠近地质体上顶面边缘位置,但均受地质体埋深的影响较大;随着埋深的增加,位场解析信号振幅的极大值位置会快速收敛到形体的"中心位置",其轨迹类似"叉子状";且对多边界模型会出现"极大值位置盲区"而无法识别其边缘位置.通过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位场解析信号振幅只能识别单一边界地质体的边缘位置;而不宜用来识别多边界地质体的边缘位置,但可以用来识别多边界地质体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98.
王4井因受井区地热开发的影响,于2008年12月断流停测。2010年对原观测井口装置进行改造,开始进行抽水观测水汞试验研究。在新的观测方式下,为确保观测数据稳定、可靠,本文从抽水观测的观测条件方面,对不同取样位置和抽水时间对水汞测值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抽水时间和不同取样位置抽水观测对水汞测值影响不大,这一结论与水汞本身的化学特性相一致。认为在没有自流井的地区,只要选择灵敏的观测点使用抽水方式采样,固定观测条件,依然可以进行水汞监测。  相似文献   
99.
以海洋平台定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平台定位的主要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了满足速度控制、同步控制和恒张力控制的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泊绞车液压系统,分析了液压系统各主要元件在系统中的作用。采用伪微分反馈控制算法对系泊绞车进行控制,并给出了同步控制的策略和恒张力的计算调定方法。Matlab仿真表明,伪微分控制算法具有很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完全满足海洋平台系泊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中国沙漠》2013,33(5):1511-1519
利用1951—2009年中国6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缘带降水特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北边缘带南界大致位于36°N,北界大致位于41°N。边缘带宽度与其南界纬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且有逐年变宽的趋势。边缘带存在显著的准3年和9年的周期特征。夏季风平均在6月28日开始影响北边缘带,9月21日南撤离开北边缘带。110°E是夏季风边缘带中南风分量最大的经度,与偏南年相比,偏北年夏季风影响边缘带时间开始早,结束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