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21.
2015年7月3日09时07分,在新疆皮山县发生M_(S)6.5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主震后一段时间内陆续发生一系列大小不等的余震。使用新疆测震台网原始波形数据和中国地震台网编目数据库震相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皮山M_(S)6.5地震及M_(S)3.5以上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得到震源机制解参数,其中:节面Ⅰ走向为136°,倾角为34°,滑动角为94°;节面Ⅱ走向为311°,倾角为56°,滑动角为87°;最佳震源深度为21.3 km;矩震级为M_(W)6.3。据皮山地区地质构造和余震序列展布,基本确定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通过震源球判定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型特征,破裂优势方向SE,倾角以20°—40°居多,滑动角以70°—120°居多。  相似文献   
422.
两次强震发生前后主动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祁连山主动源连续激发台站记录资料,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多次激发数据叠加处理,可以获取各个地震台的Pg和Sg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对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分析发现,在2015年11月23日祁连5.3级和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附近台站存在明显的震相走时变化,推测导致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震源区的速度发生了改变.这一观测结果说明主动源方法可能成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23.
【目的】为提高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预报预警能力。【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个差异较大的台风在广西造成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天气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者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高南侧边缘和台风西北侧偏东气流中的东风波动,后者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台风倒槽,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近地面层风的辐合有利于对流触发。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2次过程的触发机制略有不同,辐合线位置的差异导致对流初生位置的不同,影响广西的范围也不同。【结论】CAPE值和DCAPE(600 hPa)值等的差异预示着前者对流发展潜势强于后者,所伴随的天气现象也有所不同。雷达回波上的弓形回波和后侧入流急流带来大风天气,大风出现前回波顶高度和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不断下降,对大风的出现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体移速的不同导致大风出现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24.
吴木贵  黄美金 《气象科技》2008,36(3):268-272
介绍了高分辨不稳定能量的算法.用该算法实现的实用程序能计算出每个地面站每小时的高分辨不稳定能量、地面假相当位温、抬升凝结高度等,并能在福建地图上显示出来.个例分析显示:在高分辨不稳定能量正高值区或其下游,若短时内(未来3 h内)有对流回波产生或经过,则将会发展,其值越大,天气越强;而地面假相当位温分布图能细致表现能量分布及地面冷空气的活动.  相似文献   
425.
人工神经网络为硫化过程非稳定热传导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加入移动窗口技术和回流技术,建立轮胎硫化过程的动态温度分布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426.
A rapid degradation of aquatic vegetations in Taihu Lake has roused a wid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Giving large-scale harvesting activity on aquatic vegetation since 2012, whether water eutrophication or the human harvest activity induced the degrada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and unclear. In this study, based on Landsat and HJ-CCD data acquired from 1984 to 2016 and a 12-year field observation (2005–2016) of water quality, a method was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impacts of harvesting activity and water quality change on degradations of both floating-leaved aquatic vegetation (FAV) and submerged aquatic vegetation (SAV) in Taihu Lake. First, areas of FAV and SAV covers from 1984 to 2016 in Taihu Lake were mapped using the satellite data, and then the mapped areas were modified to those on a reference date by using phenological curves of FAV and SAV covers. Next, correlations between water quality data and FAV and SAV cove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before implementing the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y (i.e., before 2012), and multiple general linea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elected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with p-value <0.01 for estimating covers of FAV and SAV from 2012 to 2016. Finally, based on the predicted areas of FAV and SAV covers by the models and the modified areas mapped from satellite data,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the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y on the degradation of FAV and SAV covers we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FAV cover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1984 to 2011 and then a rapid decrease, while SAV cov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fore 2003 and then obviously declined; (2) water level (WL) and total nitrogen (TN)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FAV and SAV covers, while secchi disk depth (SDD) and SDD/W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FAV and SAV covers; (3) the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y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loss of FAV cover, and the degradation of SAV cover was mainly due to an increased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deteriorated underwater light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could offer a guidance for Taihu L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427.
目的:探讨MSCTA腹部血管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介入治疗操作的指导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于37例介入手术病例进行术前常规MSCTA腹部血管成像检查,术前多平面、多角度分析腹腔干开口位置;肝脏及肿瘤血管各分支开口部位、走行方向;肿瘤供血动脉和变异等细节,进而指导介入手术中的插管操作.结果:术前MSCTA清晰显示正常解剖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16例,开口位置偏移9例,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共干4例,腹腔干动脉闭锁2例.32例清晰显示腹腔干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分支及走行方向.29例显示了肿瘤供血动脉,2例显示出变异肿瘤血管.结论:由于术前有MSCTA指导肝脏相关血管的分支走行信息,使介入操作能更准确地控制导管进入到靶血管中,明显减少了插管的时间,提高了肝脏肿瘤TACE介入治疗的成功率,TACE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MSCTA腹部血管成像对介入操作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28.
王钧  李广  聂志刚  刘强 《干旱区地理》2020,43(2):398-405
针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蚀过程复杂且难以有效预测的问题,以定西市安家沟水土保持试验站2005—2016年1~12月人工草地径流场试验数据为主要来源,将流域月降雨量、月侵蚀性降雨量、月径流量、月降雨强度、径流场面积、径流场坡度、土壤砂粒含量、土壤粘粒含量8个因子作为输入因子,月土壤水蚀量作为输出,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循环神经网络建立人工草地土壤水蚀预测模型,并利用BP(Back Propagation)、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LSTM常见神经网络模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PLSR将模型8个输入因子减少为4个,从而有效解决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样本数量要求过高的问题; PLSR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模型对人工草地土壤水蚀过程的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相关系数高于其他3种神经网络模型,而迭代次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其他3种模型;研究发现坡度对人工草地土壤水蚀过程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小于25 mm时,人工草地土壤水蚀量不会随坡度增加而明显增长,但当降雨量超过25 mm时,人工草地土壤水蚀量会随坡度明显增加。 PLSR LSTM神经网络土壤水蚀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土壤水蚀量,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准确预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9.
利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了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以及作业前后云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1) 此次层状云系垂直结构配置为冷暖两层,云层发展厚实。云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极不均匀。相对层积云,高层云小云粒子浓度低,大云粒子浓度高,液态含水量高。小云粒子浓度尤其是峰值区域与平均直径呈明显反相关。大于60个·cm-3和35个·L-1的小云、大云粒子浓度分别主要由3.5~10 μm、50~200 μm粒径段决定。(2) 不同高度云粒子谱为单峰或双峰分布,总体呈单调递减趋势,但云形成和增长条件存在差异。强可播、不可播和可播性冷云粒子谱基本符合负幂指数的单调递减规律,云粒子浓度差异较大,自然冰晶浓度不可播云较高,可播云次之,强可播云较低。(3) 作业后小云粒子浓度明显降低,在6.5~20 μm粒径段降低了2个量级左右,大云粒子浓度明显增加,谱宽增大,尤其在大于150 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430.
北京地区冠心病发病率的气象评估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1984~2000年北京地区自然人群的长期、持续、跟踪监测的旬冠心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日气象资料,通过分析揭示了冠心病发病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际变化特点;通过发病率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确定了全年及各季、月可能诱发冠心病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气压、风速、气温和水汽压等因子与发病率关系显著,从各个季节来说,气象因子对发病率的影响又各有侧重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建立了各代表月冠心病发病率的气象评估模型,历史回代和预测结果表明,所建方程具有较高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