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8篇
  免费   1192篇
  国内免费   1176篇
测绘学   691篇
大气科学   487篇
地球物理   671篇
地质学   4359篇
海洋学   572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637篇
自然地理   170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17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367篇
  2001年   357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51.
阐述了腰岭子金矿成矿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和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总结了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成果。确定了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硅化、黄铁矿化糜棱岩化斜长片麻岩中,由含金石英脉构成。同时对浅部资源储量进行了预测,估算出金矿体的远景资源/储量共计3.84 t。上述总结对本区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2.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开展以来,东昆仑地区新发现了一系列矿床和找矿新线索,特别是白干湖钨锡矿床、肯德可克钴金铋多金属矿床和骆驼沟大型钴金矿床的发现,成为东昆仑地区地质找矿方面新的重大突破,同时,还发现了具大型远景规模的大场蚀变岩型金矿床,使得东昆仑地区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铜钴金多金属成矿带,已成为我国重点支持的铜钴金多金属矿产勘查地区之一。结合且末县、若羌县南部山区地质矿产特征、化探异常及区域内矿床实例,为新疆紫金地质勘查院2010年优选找矿靶区,指导登记探矿权。  相似文献   
953.
本文以白山市恒基煤矿为例,在阐述矿区地质环境基础上,探讨了矿山开采中的含水层结构破坏评估方法,含水层水位、水量变化、和采矿活动对含水层水质造成的污染。最后提出了防治措施,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矿山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吉林市伊舒盆地尚未进行过地热资源详查工作,本文在充分分析利用已有调查资料,总结前人地热勘查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热资源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热储特征,圈定了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有利地段,减少勘探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955.
攀天阁火山弧是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二级构造单元,近年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铁铜铅锌金银等多个矿点,并初步认为攀天阁火山弧的成矿环境与多岛弧盆及次一级多个封闭或半封闭,并属于弧间盆地的弧内坳陷洼地的古地理构造有关。且弧内可能存在一个局部拉张环境下形成的小海盆,海盆于晚三叠世晚期关闭,结束了攀天阁火山弧的弧盆成矿演化阶段。剐抓瓜断裂可能是小海盆关闭的产物。燕山-喜马拉雅期大规模、大范围的构造叠加,使该区又进入陆内构造转换成矿演化阶段,多岛弧盆的古地理格局与大范围、多期次的成矿构造事件叠加,使弧内沿剐抓瓜断裂一带成为主要的矿集区,并且区域物化探综合异常与矿集区矿点叠合较好,关联性强。综合认识这些特点对攀天阁火山弧的弧内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6.
对小秦岭地区熊耳群地层的分布作了概述。在熊耳群地层分布区划出了坝源—洛源(A区)、三岔—石门(B区)和西峪河—梧桐河(C区)三个火山岩型铁矿资源潜力区。阐述了各潜力区的铁矿成矿条件,对潜在资源量作了测算。预测全区300 m以上铁矿潜在资源量为≥9.4亿吨,钛铁矿≥300万吨。  相似文献   
957.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流域降水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系统、生态系统和山地灾害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流域水文分析,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三大水资源区细分为9个分区。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1979—2018年降水数据,综合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及9个分区的年、干湿季、月降水量以及日、小时尺度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降水和典型大尺度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1979—2018年间,在流域尺度上,各时间尺度降水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降水量上升趋势最大,为2.5 mm·a-1;年、干湿季降水量以及典型小时尺度极端降水(Rx3hour、Rx12hour)均在95%信度水平下显著上升。在水资源分区尺度上,各分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呈现更明显的非一致性,所有分区除小时尺度极端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时间尺度降水的趋势变化方向各异。②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降水空间分异性会随着降水指标时间尺度的缩短而增强。各时间尺度降水整体上均呈现出自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流域东南部(分区Ⅲ-2)始终是高值中心,流域中西部(分区Ⅰ-2、Ⅱ-1)存在区域性高值中心。③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北半球极涡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当地降水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可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循环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山洪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58.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简称《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内容众多、复杂艰巨的科技工程。本文根据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任务与要求,从调查监测信息过程的整体性特征和工程化业务实施的系统性特征出发,分析了《技术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基于整体性的《技术体系》的总体架构;继而以协同化数据感知、自动化信息处理、精细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等为主线,论述了《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要求,分析了《技术体系》的数智化实现路径,提出了“空天地海网”一体化协同感知网络体系构建、信息自动处理平台研发、时空场景模型构建、自然资源时空知识服务系统研发、工程化技术重构等主要研发任务。为了切实地做好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战略需求分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959.
张艳林  李敏  刘宇文  李佳  侯钰婧 《地理科学》2022,42(6):993-1004
基于“学籍信息中的家庭地址承载了学生空间位置”这一假设,通过学籍信息收集了湖南省株洲县小学生的家庭地址,借助高德开放平台提供的地理编码和POI搜索服务,获得到了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并基于最短路径分析和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株洲县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及其特征,尝试为区域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性分析与规划配置提供新的数据源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① 基于学籍地址和地理编码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获取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分布。② 株洲县小学生就近入学距离的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1.83 km、2.10 km和1.81 km,就近入学距离小于2.0 km的学生仅占55.46%,为株洲县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带来了挑战。③ 株洲县北部城镇地区因学校数量较多,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小,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且空间差异小,均衡性好;而东南部的乡村地区,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大,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大。④ 基于情景分析,在不造成局地生源稳定性问题的前提下,新增3所学校后,东南部地区的平均就近入学距离和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有很大的改善,龙潭镇和龙门镇的平均入学距离由3784 m和3520 m降低到3116 m和2636 m,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别由0.0492和0.0982提高到0.0762和0.1496。  相似文献   
960.
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分析方法研究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特征及资源群开发潜力,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目的地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分为海上交通、商业贸易、文化融合和宗教文化4大类及12个亚类;(2)从整体空间结构看,资源呈集聚型分布,形成“一带四区”格局,即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的沿海带状区域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极核区、以漳州和福州为中心的两个高密度区、以莆田为中心的次级密度区;(3)从各类型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海上交通类资源在沿海港口处高度聚集,商业贸易类资源在福州和泉州的城区及内陆山区河流两岸聚集,文化融合类资源高度聚集在泉州、漳州和福州,宗教文化类资源以泉州为中心在沿海广泛分布;(4)从资源群开发潜力看,泉州为开发潜力最大城市;宗教文化类资源群为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类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构建以“点-轴-网”为格局的福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格局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