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1篇
  免费   1062篇
  国内免费   1959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155篇
地质学   3300篇
海洋学   137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77篇
自然地理   5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张奇 《湖泊科学》2018,30(5):1351-1367
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GSPAC)界面水分传输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高位滩地的2种典型植被群落: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HYDRUS-1D垂向一维数值模拟,量化了湿地GSPAC系统界面水分通量,阐明了典型丰水年(2012年)和枯水年(2013年)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的蒸腾用水规律和水源组成.结果表明:(1)茵陈蒿和芦苇群落土壤-大气界面的年降水入渗量为1570~1600 mm,主要集中在雨季4-6月,占年总量的60%;植物-大气界面的年蒸腾总量分别为346~470 mm和926~1057 mm,其中7-8月植被生长旺季最大,占年总量的40%~46%;地下水-根区土壤界面的向上补给水量受不同水文年水位变化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年补给量分别为15~513 mm和277~616 mm,主要发生在蒸散发作用强烈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时段.(2)植被蒸腾用水分为生长初期(4-6月)和生长旺季(7-10月)2个阶段,丰水年植被的整个生长期蒸腾用水充足,枯水年植被生长旺季的蒸腾用水受到严重水分胁迫,实际蒸腾量仅为潜在蒸腾量的一半左右.(3)不同水文年湿地植被生长旺季的水源贡献不同:丰水年茵陈蒿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芦苇群落以湖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枯水年茵陈蒿群落以降水和前期土壤水储量为主,芦苇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湿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阐明湖泊水情变化与植被演替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2.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内蒙古岱海流域入湖河流、湖水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结果显示,细菌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沉积物>河流>湖泊.聚类分析表明入湖河流、湖水和沉积物细菌群落可分为明显不同的3支,说明这3种生境中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物种注释结果表明,河流中优势细菌菌群为髌骨细菌(Patesci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湖水中优势细菌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沉积物中优势细菌菌群为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典范对应分析及Monte Carlo检验表明,电导率和悬浮物含量对水体中(河流与湖泊)细菌群落影响显著,二者共解释了细菌群落变化的86.5%;而冗余分析及Monte Carlo检验表明,泥深、磁化率和总有机碳对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影响显著,三者共解释了细菌群落变化的47.9%.近30年来,岱海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湖水咸化,沉积物碳氮指标显著增长.岱海水体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差异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反映了细菌对这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23.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地震》2019,39(3):138-148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与参数统计结果一致; 进而通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应力场方向的变化信息。 分析表明震源机制解呈现了由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到变化一致、 趋于平均应力场再到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在显著地震前, 研究区整体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持续低值状态; 计算了2008年以来93次ML≥2.5地震的视应力, 拟合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分析扣除震级影响的差视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 近似反映研究区应力大小的变化。 分析表明显著地震前研究区的差视应力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 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地震; 最后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和差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应力状态, 均表明显著地震前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增强。 目前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较高、 差视应力较低, 研究区的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24.
武安绪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46-154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活动性悬殊。本文利用库仑破裂应力研究了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这两个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其破裂区以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正值,有利于断层错动发震,而在其破裂区以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负值,具有抑制断层错动发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5.
2015年1月14日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川南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一带。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与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方法反演了主震及序列中8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另外,利用Coulomb3计算了主震发生后库仑应力改变量,得到的结果如下: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金口河M5.0地震位于(103.18°E,29.32°N),震源深度16.6km,略深于波形反演结果(12km)。序列分布在NNW向天全-荥经断裂和NE向西河-美姑断裂的交汇部位,余震序列在空间上呈NE向展布。②M5.0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0°/倾角46°/滑动角107°,节面Ⅱ:走向146°/倾角47°/滑动角73°,表现为走向NW(NNW)、中等倾角的逆冲型运动方式。序列中其余8次ML≥2.0余震大多以走向NE的逆冲型地震为主,个别为走滑或正断层类型。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节面方向不一致,主震节面方向与余震长轴方向也不一致。③主震后库仑应力改变量显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推测,NNW向天全-荥经断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倾向NE的机制解节面Ⅰ指出了该断裂的几何产状;M5.0主震发生后,立即触发了其旁侧的NE向西河-美姑断裂,并激发了多次余震。  相似文献   
926.
Many models of incision by bedrock rivers predict water depth and shear stress from discharge; conversely, palaeoflood discharge is sometimes reconstructed from flow depth markers in rock gorges. In both cases, assumptions are made about flow resistance. The depth–discharge relation in a bedrock river must depend on at least two roughness length scales (exposed rock and sediment cover) and possibly a third (sidewalls). A conceptually attractive way to model the depth–discharge relation in such situations is to partition the total shear stress and friction factor, but it is not obvious how to quantify the friction factor for rough walls in a way that can be used in incision process models. We show that a single flow resistance calculation using a spatially averaged roughness length scale closely approximates the partitioning of stress between sediment and rock, and between bed and walls, in idealized scenarios. Both approaches give closer fits to the measured depth–discharge relations in two small bedrock reaches than can be achieved using a fixed value of Manning's n or the Chézy friction factor. Sidewalls that are substantially rougher or smoother than the be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rtitioning of shear stress between bed and sidewalls.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on how best to estimate roughness length scales from observable or measurabl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7.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MS6.0地震,余震发育。本文利用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基于CAP方法计算了28°~29°N,104°~105°E范围内的14个M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全球矩心矩张量目录和部分前人研究结果中该区域的共2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将研究区域按0.1°×0.1°划分成25个应力网格,最终得到9个网格的应力分布结果,大多数应力场方向稳定,根据主震所在应力网格点得到主震的断层类型为主逆冲型。本文研究成果为四川长宁地区的孕震机理、活动构造以及地震趋势判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8.
循环荷载作用下红黏土累积变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栎  吴建奇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623-1629
通过GDS动三轴设备对赣南红黏土进行了一系列排水条件下的大次数循环试验,研究不同循环应力比、固结应力比及围压对赣南红黏土累积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固结应力比、固结压力和循环应力比条件下,红黏土的累积应变都呈现出先迅速累积,后增长变缓,最终稳定的趋势;在一定的循环次数之后,不同初始固结应力和不同初始应力比条件下累积应变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变形规律呈现为线性关系,且初始固结应力和初始固结应力比越小,其线性相关性越好;不同循环应力比下赣南红黏土的平均累积应变速率与循环次数之间也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此外,基于以上关系建立了赣南红黏土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并通过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9.
Soil erodibility is an essential parameter used in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Liangshan town watershed to quantify variation in the vertical zonality of rill erodibility (kr) in China's ecologically fragile Hengduan Mountains. Soil types comprised of yellow–brown (soil A), purple (soil B), and dry-red (soil C) in a descending order of occurrence from the summit to the valley, which roughly corresponds to the vertical climate zone (i.e. cool-high mountain, warm-low mountain, and dry-hot valley sections) of the study area. With elevation, vertical soil zonality varied in both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content and soil particle-size fractions. A series of rill erosion-based scou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water discharge rates of 100, 200, 300, 400, 500, and 600 mL min-1. Additionally, detachment rates (Dr) were measured under thre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drainage, saturation, and seepage treatments). Results show that both Dr and flow shear stress (Ʈ) values increased as discharge increased. As elevation increased, the kr values decreased, while the vertical zonality of critical shear stress (Ʈc) values showed no obvious variation. The highest kr valu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eepage treatment, followed by the saturation treatment then drainage treatment, indicating that variation in vertical hydraulic gradients could significantly alter kr values.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land-use types could also alter kr and Ʈc values. Further research, however, is necessary to better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subsurfac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land-use types on kr under different soil zonalities in China's Hengduan Mountains.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30.
首都圈东部地区震群序列性质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传统方法和数字地震学方法(视应力),对首都圈东部地区2009-2017年发生的震群序列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震群序列性质,可以利用视应力方法进一步分析,该方法能够反映每个震群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可以进行异常性质判别;②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提高震群序列异常性质判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后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2种方法进行震例检验,可知后续地震一般为中等以上地震,在震群(具有异常性质)发生1-7个月后发震,发震位置在震源区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