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8篇
  免费   963篇
  国内免费   1403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1808篇
地球物理   1211篇
地质学   1002篇
海洋学   1221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362篇
自然地理   94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21.
2012年6月13日和7月10日华东地区部分地磁台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出现双低点异常,首次异常出现后37天,于7月20日发生江苏扬州M 4.9地震,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分析认为,在强震前由于应力变化,引起孕震体环境中介质电导率等电磁性质发生改变,区域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曲线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说明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22.
长江口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测验,布控范围西自江阴东至口外-20m,测验站点覆盖4条入海汊道.测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1)径流大小、汊道分流比、潮汐强弱和地形条件是控制盐度时空变化的主要要素;(2)在盐度空间分布上从大至小的顺序是:北支,南槽,北槽,北港口;(3)北支枯季发生盐水倒灌南支,而洪季可有一半以上区段为淡水所控;在其他3个入海汊道中,北港口门段是长江口盐淡水混合相对最弱的区段,盐度潮周期变幅最大,但洪枯变幅最小;南槽的盐淡水混合较强,盐度潮周期变幅较小,但洪枯变幅很大;北槽介于两者之间.(4)盐度时空变化反映洪季北支、南港和南槽分流比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23.
近3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建军  余锦华  达琼 《气象》2006,32(2):64-69
选取青藏高原40个测站1970~2002年各月平均0cm地温资料,通过EOF、二阶多项式函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EOF展开的第一特征向量反映了高原地温分布的一致性,而第二、三特征向量分别揭示了高原地温分布受到各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海拔高度制约的事实。高原地温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气候区,即东北部、南部、主体和西部。高原地温各分区代表站的二阶多项式反映出近30年高原东北部地温呈降温趋势;南部呈增温趋势;高原主体和西部具有高一低一高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高原地温各分区皆有3a和准7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924.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回顾了冬季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25.
Geomorphic river design strives for natural resilience by encouraging geomorphic form complexity and morphological processes linked to greater habitat diversity.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high-resolution topographic data and spatial feature mapping methods provide advantages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river restoration planning. We propose and evaluate an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of geomorphic form and pixel-level surface roughness resulting from channel planform geometry differences using spatially continuous variety computation applied to component metrics including flow direction, aspect and planform curvature. We define this as the geomorphic form variation (GFV) approach and found it scalable, repeatable and a multi-stage analytical metric for quantifying physical aspects of river-bed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GFV may complement process-based morphological feature mapping applications, hydraulic assessment indices and spatial habitat heterogeneity metrics commonly used for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river restoration. The GFV was tested on controlled synthetic channels derived from River Builder software and quasi-controlled sinuous planform flume experiment channels. Component variety metrics respond independently to specific geometric surface changes and are sensitive to multi-scaled morphology change, including coarser-grained sediment distributions of pixel-level surface roughness. GFV showed systematic patterns of change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channel geometry, vertical bed feature (pool-bar)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and bar size, shape and orientation. Hotspot analysis found that bar margins were major components of topographic complexity, whereas grain-scale variety class maps further supported the multi-stage analytical capability and scalability of the GFV approach. The GFV can provide an overall variety value that may support river restor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particularly when geomorphic complexity enhancement is a design objective. Analysing metric variety value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tspot cluster maps and complementary process-based software and mapping applications allows variety correspondence to systematic feature changes to be assessed, providing an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river morphology change comparison, channel design and geomorphic process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926.
地表水文过程在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流域来说更为显著。采用改进的M-K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累积距平法和小波变换法对典型半干旱草原流域——锡林河流域1963~2015年径流序列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剖析,并以社会经济指标量化流域内人类活动影响及细化降水特征因素,运用统计检验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变化环境下流域径流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径流量在水文年、季尺度呈现显著(p0.05)减少趋势;流域径流的突变年份为1998年,在其前后影响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发生变化,1998年以后径流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水文年和枯水季径流序列均存在6年、25年左右的周期,而丰水季径流不存在显著周期变化;尽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蒸发、相对湿度及所有人类活动因素与径流显著相关而影响径流,但其中人类活动为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27.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   
928.
冰川运动速度研究: 方法、 变化、 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管伟瑾  曹泊  潘保田 《冰川冻土》2020,42(4):1101-1114
冰川运动将积累区获得的物质输送到消融区, 维持着冰川的动态平衡。近年来, 随着气候变化, 全球大部分冰川面临着剧烈的退缩, 而冰川运动变化则较为复杂, 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方法、 冰川运动速度时空分布与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另外, 还探讨了目前冰川运动速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 基于测杆的方法能够获得精度较高的测量数据, 但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基于遥感数据自动化提取的方法应用广泛, 但影像之间的配准以及海量数据的计算是当前阶段制约冰川运动速度研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无人机和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为冰川运动速度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支撑, 但二者在冰川运动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冰川运动速度的分布及其变化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 冰川厚度的变化可能是全球大部分冰川运动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但在单个冰川系统上, 冰川运动速度变化较为复杂, 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遥感数据的不断丰富, 云计算平台的使用, 物联网、 无人机和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的不断普及, 以及星、 空、 地协同观测的出现将会极大促进未来冰川运动速度研究的发展。此外, 冰川动力学过程也将备受关注, 成为未来冰川运动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29.
吴坤鹏  刘时银  郭万钦 《冰川冻土》2020,42(4):1115-1125
基于地形图和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等数据, 利用目视解译和波段比值法提取1980年、 2000年和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空间分布数据, 分析研究区近35年冰川变化, 探讨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1980 - 2015年, 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面积持续减小并呈加速退缩的趋势, 近35年共减少了(75.23±4.67) km2, 占1980年冰川总面积的(25.2±1.6)%, 年平均面积减小率为(0.73±0.05)%。研究区东南坡冰川面积变化速率大于西北坡, 在不同流域、 海拔及朝向上, 冰川变化差异较大。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表碛十分发育, 表碛覆盖冰川面积变化率小于裸露冰川, 表碛覆盖对冰川消融具有抑制作用。南迦巴瓦峰地区在气温显著升高的背景下, 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冰川对气温更加敏感, 因气温升高引起冰川消融所带来的物质损失超过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导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普遍萎缩。  相似文献   
930.
丁敏  杜军  肖天贵 《冰川冻土》2020,42(3):1046-1056
利用1979 - 2018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3个气象站点狮泉河(西部)、 申扎(中部)和安多(东部)的观测气温(OT), 与ERA-Interim(ET)、 NCEP/NCAR(NT1)、 NCEP/DOE(NT2)和JRA-55(JT)4种再分析气温资料, 从年际变化和年变化两方面采用多年气温变化趋势、 均方差、 相关性等参数方法在羌塘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从多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来看, 4种再分析资料在狮泉河(西部)的适用性较差, JRA-55资料在安多(东部)和申扎(中部)的适用性较好, 且冬季再分析气温资料与观测气温的相关性好于夏季; 从多年平均气温年变化来看, 均表现为冬季(1月或12月)最低, 夏季(7月或8月)最高的“单峰型”变化。综合来看, JRA-55资料在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较好, ERA-Interim对多年气温趋势变化表现不准确, NCEP/NCAR和NCEP/DOE与观测气温相比显著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