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585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本文选择酒石酸消除海水基体对铜信号的干扰,用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的铜。从Cu的原子化曲线可知,加入酒石酸后,背景值减小,Cu原子吸收信号增强,且出现时间提前,表明酒石酸是有效的海水基体改进剂。用P.E.Z3030光谱仪测得双蒸水及海水中的元素Cu的特征质量(m。)分别为12.5pg及12.7pg;检测限分别为0.18μg/L和0.19μg/L,表明基体效应已消除,符合海洋监测要求。可用纯Cu标准溶液作校正曲线,以国家海洋局的两个标准海水样品中的Cu评定本法的准确度,相对偏差为0及-4.6%,与经典的经富集后的FAAS法的结果相比,相对偏差在3.0—6.5%范围内。用不同类型的光谱仪测定了30个海水样品,回收率在89—104%范围内。本法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23.
A novel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the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a corroded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CRCB)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Nin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hich had been working in an aggressive environment for more than 10 years, were tested in the laboratory. Comprehensive tests, including flexural test, strength test for corroded concrete and rusty rebar, and pullout test for bond strength between concrete and rebar, were condueted. The flexural test results of CRCBs reveal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cracks on the beams shows a fractal behavi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ctal dimension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RCBs is then studied. A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is established by the use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as the corrosion index, together with the basic intbrmation of the beam. The validit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satisfactory resuits are achieved.  相似文献   
24.
大生活用海水生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最结解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紧缺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关键是大生活用海水的后处理技术,文章综述了大生活用海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
南海中部海区次表层NO2^——N的最大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嘉东 《台湾海峡》1992,11(2):138-145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l/L的测定值约占测定总数的82.1%,而大于0.05μmol/L测定值基本上出现在50~150m层。文中还对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密度跃层的终年存在、铵的氧化和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是调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主要根据台湾海峡的实测海流资料,以夏、冬为代表季节,分析了台湾海峡2—3个纬向断面的海流结构,计算出各断面的海水通量。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各层的海流一般偏N向流动,N向的海水净通量为3.32×106m3·s-1;冬季,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和南海水由南向北经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分别为1.69×106m3·s-1和0.59×106m3·s-1;而东海水由北向南通过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为1.02×106m3·s-1,其中,有0.40×106m3·s-1的海水沿着福建和广东近岸流进南海,其余0.62×106m3·s-1的海水在台湾海峡北部混合后随同黑潮水和南海水流入东海。总之,流经台湾海峡的N向海水净通量为1.74×106m3·s-1。  相似文献   
27.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卤代烃(VHC)是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对臭氧层损耗和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VHC的主要自然排放源,开展海洋VHC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对大气VHC和全球变暖的贡献。本文建立了吹扫-捕集与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联用技术(P-T-GC-(ECD)分析海水中6种VHC的方法,确定了吹扫-捕集条件和气相色谱分离条件。该方法的检测限在0.003~0.369 ng.L-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是1.83~3.97;加标回收率为98.1%~110.2%;相关系数在0.997 3~0.999 8之间。可准确地测定海水中6种VHC。  相似文献   
28.
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它由双电极电位测量探头,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测量探头,信号传输电缆系统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并结合近10a其在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应用和运行状况,对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性能,作用及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为进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本文首次采用 Nafion和 Co(salen) /Nafion修饰铂电极测定海水中的 NO,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选择 ,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即反应池通氮除氧 30 min,富集时间为 4min。同时用线性扫描法对海水中的 NO进行测定 ,测得海水中 NO的浓度与氧化峰电流之间有一定线性关系。对 Nafion修饰电极而言 ,线性范围 1~ 76.9μmol/L,R2 =0 .991 6,检出限为 1 μmol/L。同时对 2种方法修饰的铂电极进行了比较 ,即当 NO浓度在 1 0 -6mol/L数量级时 2种电极基本上无差别 ,而在 1 0 -7mol/L数量级时 Co(salen) /Nafion修饰电极要明显优于 Nafion修饰电极  相似文献   
30.
海水基体对Cr有增感作用。本文研究了抗坏血酸、柠檬酸三铵、酒石酸、乙酸铵等有机基体改进剂对消除基体干扰效果。前二者均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但1%抗坏血酸 1%柠檬酸三铵混合试剂的效果更好,它不仅可以消除基体干扰,还可降低背景及噪声,Cr的吸收峰也较平滑。本法准确,相对偏差在0.7—4.4%范围内。回收率在92—109%范围内。若海水Cr含量低于定量下限时,可采用多次进样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