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8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测绘学   972篇
大气科学   545篇
地球物理   1079篇
地质学   2032篇
海洋学   107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67篇
自然地理   64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45,自引:11,他引:34  
刘小宁  任芝花 《气象科技》2005,33(3):199-203
为了促进我国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以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集,如GHCN、GDCN、ISH为例,概述了国外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技术的进展及新动态。研究表明: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仍是主要工具。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有更好的条件,使用自动控制和人机交互、气候背景资料和统计检验相结合的技术,并适当应用空间检验方法,来设计我国自动站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932.
海水钝顶螺旋藻富硒及其含硒藻蓝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亚硒酸钠梯度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生长及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对含硒藻蓝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含硒藻蓝蛋白纯品。结果表明,硒添加浓度小于100mg.L-1时,对藻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生物量、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有增加,藻体硒含量及富硒系数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相似条件下的淡水螺旋藻;纯化的含硒藻蓝蛋白溶液在弱光照、低温、pH4—8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含硒藻蓝蛋白的光谱特性与藻蓝蛋白相比几乎没有差异,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在280nm和620nm,荧光激发峰在558nm,室温条件下最大荧光发射峰在655nm,说明海水钝顶螺旋藻富集硒后及海水的胁迫对其藻蓝蛋白的光谱特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33.
连云港海区养殖优质条斑紫菜原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条斑紫菜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要求,通过对我国沿海主要海区11~4月的海温、雾、风向、降水量及雨日和海区底质状况分析,得出连云港海区养殖条斑紫菜的客观条件比其他海区优越,所养殖的条斑紫菜品质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34.
GE VCT-高图像质量和低剂量的和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本文中讨论了实现图像质量和X射线剂量的和谐和同一的重要性,介绍了GELightSpeedVCT在硬件,软件和临床应用上降低病人剂量的方法。VCT在实现各向同性高分辨率的同时努力提高X射线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病人剂量,真正实现了高图像质量和低剂量的和谐。  相似文献   
935.
利用第三代空气质量预报模式LOTOS-EUROS(Long Term Ozone Simulation-European Operational Smog)对2018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地面观测值,验证模式对PM2.5长期特征模拟的合理性并探讨长三角地区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OTOS-EUROS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中国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监测站点观测值和模拟值的整体相关系数达到0.64,可以用于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物的模拟。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呈冬高夏低,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冬季PM2.5浓度高值出现在长三角地区的西北部,安徽省等地区的浓度水平最大值可达到160 μg·m-3;春季和秋季PM2.5浓度的高值集中在30°N以北、120°E以西地区,浓度为40-80 μg·m-3;而夏季PM2.5浓度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部分地区维持在20-40 μg·m-3,低值中心出现在长三角地区东南部沿海城市,低于10 μg·m-3,最低值可达5 μg·m-3。  相似文献   
936.
介绍了地形图数字化过程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及地形图数据质量的重要性,详细描述了数字地形图质量检查的内容及目前采用的质量检查方法,并指出了现有检查方法的缺点,并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一种人机交互式的检查系统。  相似文献   
937.
目前,我国湖泊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是水质污染和淤泥污染,且湖泊测绘资料比较缺少。本文就某湖泊的整治作一阐述,较详细说明水下地形与淤泥厚度测量原理及方法。同时说明湖泊整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938.
本文分析了JPEG2000压缩算法的基本原理,对某地区的数字航空遥感影像进行了压缩试验,通过比较不同压缩比下各种评价指标的变化,来研究JPEG2000压缩算法对重建影像构像质量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压缩比的增加,重建影像灰度平均值、标准方差和信息熵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同时,随着压缩比的增加,重建影像纹理越来越粗,视觉效果降低,并且重建影像与原始影像的一致性程度降低,差别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39.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变化尤能反映人类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运用遥感信息土地分类和植被指数提取、土壤定点采样实测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数年至20余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其在区域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内部地段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盐渍土改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地力下降的隐患不可忽视。进而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40.
Delta-front sand bodies with large remaining hydrocarbon reserv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Yaojia Formation in the Longxi area of the Western Slope, Songliao Basin, China.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ology are performed based on core observations, well logs, and seismic profile interpretations.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the Yaojia Formation is critical for furth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Yaojia Formation is interpreted as a third-order sequence, comprising a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TST) and a regressive systems tract (RST), which spans 4.5 Myr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Within this third-order sequence, nine fourth-order sequences (FS9–FS1) are recognized.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a fourth-order sequence is approximately 0.5 Myr. The TST (FS9–FS5) mostly comprises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ills, mouth bars, and distal bars, which pass upward into shallow-lake facies of the TST top (FS5). The RST (FS4–FS1) mainly contains subaqueous distributary-channel and interdistributary-bay deposits. Based on thin-sections,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high-pressure mercury-intrusion (HPMI) analyses, a petrographic study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sedimentary cyclicity and facies changes on reservoir quality. The Yaojia sandston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ithic arkoses and feldspathic litharenites. The sandstone cements mostly include calcite, illite, chlorite, and secondary quartz, occurring as grain coating or filling pores. The Yaojia sandstones have average core plug porosity of 18.55% and permeability of 100.77 × 10−3 μm2, which results from abundant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dissolved pores with good connectivity. Due to the relatively coarser sediments and abundant dissolved pores in the feldspars, the FS4–FS1 sandstones have better reservoir quality than the FS9–FS5 sandstones, developing relatively highe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especially the FS1 and FS2 sandstones. Th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 were formed with the adjoining semi-deep lake mudstone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he Nenjiang and Qingshankou Formation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de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elta-front sand bodies of the Yaojia Formation within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Yaojia sandstones reservoir quality. 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Yaojia Formation in the Longxi area, as well as in other similar lacustrine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