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3篇
  免费   1228篇
  国内免费   96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44篇
地质学   4359篇
海洋学   49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08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5 毫秒
911.
The overriding of the Luzon volcanic arc atop the underlying Chinese rifted‐continental margin has caus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s and a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west of the orogen since the late Miocene. In this study, lithofacies analysis and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Dahan River section in northwestern (NW) Taiwan were performed. Our results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peting effects of the sedimentation and basin tectonics of the NW Taiwan foreland basin from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upper Kueichulin Formation and the overlying Chinshui Shale can be assigned to the NN15 biozone of the Pliocene age, and the Cholan Formation pertains to NN16–NN18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NN15–NN16 boundary coincides roughly with the boundary of the Chinshui Shale and Cholan Formation. We recognized three majo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studied foreland succession comprising the upper Kueichulin Formation, Chinshui Shale, Cholan Formation and Yangmei Formation, in ascending order.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Kueichulin Formation in the early Pliocene, the dominant environment was a wave‐ and tide‐influenced open marine setting.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 the environment deepened to an outer‐offshore setting when the sediments of Chinshui Shale were accumulated. In the Pleistocene, the environment then shallowed to wave‐dominated estuarie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Cholan Formation, and the basin was rapidly filled, generating a meandering and sandy braided river environm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Cholan to the Yangmei Formation. In summary,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studied succession shows a deepening then a shallowing and coarsening upward tren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Pleistocene, spanning the age from approximately 4 to 1 Ma.  相似文献   
912.
致密砂岩目前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为代表的典型致密砂岩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砂体,其中重力流沉积砂体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在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砂体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半深湖深湖区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浊积岩、深湖泥等。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重力流沉积砂体的形成及其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1)泥砂含量决定了重力流的沉积类型;(2)湖盆底形控制重力流的砂体展布;(3)湖水位及流速决定重力流的沉积厚度及规模;(4)多物源交汇决定重力流的横向连通。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陇东地区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沉积模拟实验条件下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13.
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体系及典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胡博文  石小虎 《地学前缘》2015,22(6):167-176
湘西地区发育志留系中、下志留统碎屑岩地层,缺失上志留统。经沉积学综合研究,可以划分出滞留盆地、浊积扇、三角洲、潮坪滨岸等沉积体系,从下向上海平面逐渐下降,其物源来自于东南部雪峰隆起。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盆地的形成期、发展期及萎缩期、消亡期几个阶段。其沉积构造演化规律为:前陆盆地初始形成期发育深水滞留盆地沉积体系;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海相浊积扇沉积体系;前陆盆地萎缩期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前陆盆地消亡期发育潮坪沙坝滨岸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14.
在济南南部下寒武统朱砂洞组丁家庄段硅质白云岩中,发育地震引起的硅质触变脉、硅质触变沉陷构造和触变楔等软沉积变形构造。从同一地震触变沉陷构造中,采得一组灰黑色燧石样品。使用英国VG354同位素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测得每个样品的 147Sm/144Nd 和 143Nd/144Nd 同位素值。采用Sm-Nd 等时线法,对燧石进行了测年。获得燧石的成岩年龄为530.8±6.1 Ma,由于软燧石(硅胶体)成岩至少经历了0.1 Ma的时间,所以,地震沉积事件发生在530.7±6.1 Ma,属早寒武世早期。由于测年结果与沧浪铺阶的下界年龄接近,山东朱砂洞组丁家庄段无化石且河南省标准地层剖面中的整个朱砂洞组属沧浪铺阶,这暗示济南地区朱砂洞组丁家庄段属沧浪铺阶。本次测年得到了鲁西地区第1个下寒武统的同位素年龄值,这对确定该地区早寒武世地震沉积事件发生的时间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也为深入研究鲁西地区寒武纪地层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15.
发育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泥鳅河组,属于早中泥盆世沉积,厚度约1000m,主要发育泥岩、粉砂岩和灰岩沉积,粉砂岩中常常发育大量腕足类和珊瑚生物化石。首次在本区发现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风暴沉积由下至上包括粒序层理段、平行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和浪成波纹层理段4个层段;Beaconites遗迹化石具管壁和内部水平“V”字型的回填纹构造。通过对岩相、生物化石、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的研究显示,东乌旗地区泥鳅河组为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916.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交接部位,为一新生代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厚度几千米,沉积类型多样,通过钻井及大量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及实测,开展了地层、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沉积特征划分为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研究认为:整个沉积过程,盆地边断、边陷、边充填,纵向上极不对称,沉积中心偏南,平面上西窄东宽,盆地边部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向中心由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湖相沉积。盆地从始新世开始沉积,渐新世后期抬升并存在沉积间断,中新世冷水沟期接着开始沉积,水体逐渐扩大,寇家村期湖泊广泛发育,至灞河期沉积范围达到最大,上新世游河期盆地存在西安、固市两大沉积凹陷区,边部开始出现风成沉积,第四纪西部隆起,湖泊沉积范围开始缩小,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盆地内湖泊萎缩成区域上的小型洼地。  相似文献   
917.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III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I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919.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芯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等技术,研究细粒沉积岩基本特征。陆相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可以按照(1)宏观岩芯精细观察描述,归纳垂向岩石类型组合;(2)分析沉积微环境;(3)对不同岩石类型组合进行X射线全岩矿物衍射和TOC测试,划分岩石类型和岩相大类;(4)微观镜下剖析纹层叠置关系;(5)分析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岩亚类细分等5步进行。岩相大类划分要简洁,是为满足油田勘探工作易于操作、建立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关系等要求;亚类细分是便于研究微观源储关系、分析沉积微环境和储层微观结构等。  相似文献   
920.
米晓利 《地质与勘探》2017,53(3):541-546
砂岩型铀矿已经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铀矿类型,不少资料表明,在含油气盆地中,砂岩型铀矿与油气藏的关系密切,大型沉积盆地不但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靶区,也是寻找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方向。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每种地球物理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和优缺点,寻找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适合铀矿勘查手段显得非常重要。高频电磁法是一种野外数据采集设备轻便、观测时间短、可快速密点连续测量的方法。本文针对砂岩型铀矿的特点,在应用该项技术进行铀矿勘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自行开发了针对性的二维反演软件,有效提高了测量分辨率和地质解释的精度。本文介绍了高频电磁法在寻找砂岩型铀矿勘探方面的应用实例与效果,提出了以后开展类似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