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北京城市下垫面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刘辉志  洪钟祥 《大气科学》2002,26(2):241-248
分析了1998年10月在北京325 m气象塔47 m、120m及280m 3层取得的湍流资料,讨论了湍流宏观统计特征量等随稳定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47 m及120 m观测到的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城市边界层中近地层高度可达100m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很大所致.同时发现当冷空气来临时,边界层中的感热通量会有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72.
南极瑞穗站上空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南极瑞穗站气温、风等平均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通量一廓线关系计算得出了该站的湍流通量,并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和北京地区湍流通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3.
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中湍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瑞宾  朱平  王邦中  杨志勇 《气象》1995,21(4):11-15
对1990年8月7日在北京通县地区所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中湍流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尺度天气发展过程中,近地层的湍流参数有明显的变化,从而证明了局地的输送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同时看出,中尺度天气过程的侵入会使局地湍谱发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4.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地表加热场的耦合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200 hPa纬向风场与东亚地表加热场的空间耦合变化特征,揭示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加热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区是表面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大值区,其加热强度主要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度变化,当加热增强(减弱)时,急流加强(减弱)。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地表加热的反相变化对应纬向风的整体一致变化,且影响关键区在热带地区, 这种耦合分布型主要体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夏季,海陆感热加热差异主要影响中低纬纬向风的变化,而影响急流位置南北移动的加热关键区位于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北部,这种加热分布体现感热的局地性变化,可能与高原大地形分布有关。由于夏季降水的不均匀性,潜热加热与200 hPa纬向风场的耦合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分析加热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差异发现,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差对地表加热场异常变化的响应是导致高层纬向风变化的原因,这种地面加热变化导致高层温度场及流场的响应可通过热力适应理论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5.
1 Introduction Thermal inertia is a bulk property that shows the re- sistance of a material to an input or output of heat. Thi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ertain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tudies, and climate modeling. In the 1970s, a simple thermal inertia model was proposed by Watson et al.[1―3]. Pratt (1979)[4] improved the thermal inertia model based on application tests where more factors were considered such as solar ra- diance, thermal conductivity effect, average humidity of g…  相似文献   
176.
丁洁  褚涛 《气象科学》2019,39(3):396-404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4.5.7,通过改变春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陆面感热通量,对欧亚中高纬感热异常影响中国夏季气候进行模拟分析,并探讨其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当春季欧亚中高纬陆面感热通量加强时,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北东部夏季气温降低,降水偏多;华北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偏少。春季陆面感热增强引起近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大气热力状况异常,进而导致高度场和环流场的异常,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有气旋环流,对流运动旺盛,结合充足的水汽条件,对应降水偏多,而华北地区则相反,有反气旋环流和微弱的气流辐合,对应降水偏少。研究表明欧亚中高纬陆面感热异常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7.
Variation in the location of the South Asian High(SAH) in early boreal summer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levated surface heat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TP) and the Iranian Plateau(IP). Based on observational and ERA-Interim data,diagnostic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interannual northwestward–southeastward(NW–SE) shift of the SAH in June is mo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oncurrent surfac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 TP and IP than with each single surface thermal anomaly over either plateau from the preceding May. Concurrent surfac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se two plateaus in May are characterized by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ible heat flux over most parts of the TP(TPSH)and IP(IPSH). This anomaly pattern can persist till June and influences the NW–SE shift of the SAH in June through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LH) over northeastern India. When the IPSH is stronger(weaker) and the TPSH is weaker(stronger)than normal in May, an anomalous cyclone(anticyclone) appears over northern India at 850 hPa,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ascent(descent) of air and anomalous convergence(divergence) of moisture flux in May and June. Therefore, the LH release over northeastern India is strengthened(weakened) and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apparent heat source is decreased(increased)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northwestward(southeastward) shift of the SAH in June.  相似文献   
178.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能量平衡观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的还高。在晴天或阴天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深度,主要出现50cm以上,其日变化均呈现准正弦曲线形式,50cm以下的土壤温度不存在日变化。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波文比在日出以后逐渐增大,到正午达最大值;春小麦下垫面时的波文比大于裸地时的值,两者的极值分别是1.01和0.75。  相似文献   
179.
赤道海洋对罕见台风“画眉”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HRSST L4、QuikSCAT、OAFLUX以及SeaWiFS L3资料分析了近赤道罕见台风"画眉"生成前后海表温度SST及其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在台风"画眉"生成之前,中南半岛沿岸海表平均温度较其他区域低,并且在南海盛行东北风,在台风生成区有一明显的气旋性涡旋存在。南海北部地区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均较大,而在台风的生成区域仅感热通量较大。台风"画眉"使其路径右侧的区域发生海表温度降低,相对于其他强度较强的台风降温较小,海表温度在马来半岛以东洋面以及马六甲海峡降低明显,降低约2—2.5℃。与高纬度的台风类似,台风"画眉"使中南半岛沿岸以及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地区叶绿素a浓度相对于台风前增大0.6 mg.m 3以上。  相似文献   
180.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地表能量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涡度相关法开路系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灌溉绿地生长季地表能量交换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晴天条件下,无论是沙漠区还是沙漠腹地灌溉绿地,白天感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潜热交换仅占很小的比例,人工绿地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峰值为230.54 W/m2和88.5 W/m2,沙漠区为220 W/m2和17.55 W/m2,沙漠腹地人工灌溉造林后潜热交换明显增加。沙漠腹地造林后,绿地波文比日变幅和日均波文比均减小,绿地日均波文比为沙漠区的15%,人工绿地的营建促使了局地气候的改变。绿地地表能量交换受气象因子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按相关系数的高低,环境因子对感热、潜热通量的影响依次为:Rn>△Ta>△TS>v>TS,沙漠区人工造林后地表能量交换与多个环境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将加深我们对沙漠地区人工灌溉造林地近地层能量交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