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1.
通过分析了2014 年8 月13~11 月12 号吉尔吉斯斯坦克孜尔苏山地生态观测站的湍流通量和有效能量的日、月变化特征,并且通过对能量平衡残差(D)以及能量平衡比率(EBR)两种主要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区域的能量闭合情况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效能量和湍流通量呈单峰模式的日变化特征,并且在观测期间随着月份的变化,有效能量和湍流通量的月平均值在显著减小;通过对研究区域的能量平衡分析,发现其能量不闭合的情况,并且有研究表明,土壤热通量计算不准确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能量平衡残差(D)分析,得出这个观测期间基本上在8~16 点之间能量平衡残差大于零,大概在8 点和16 点的时候能量达到了平衡;用能量平衡比率(EBR)研究能量闭合情况得出,能量平衡比率8月份的0.75,9月份最小为0.7左右,10月份的为0.85。  相似文献   
212.
利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藏东南地区复杂下垫面地气交换观测研究"在藏东南地区进行的地气交换观测实验数据,分析典型晴天和阴天条件下不同下垫面能量过程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典型晴空状态下,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净辐射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典型阴天的情况下,不同下垫面地表净辐射日均值显著减小;在典型晴空天气下,4种类型下垫面上潜热均随着净辐射的增加而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在典型阴天的情况下,潜热通量明显比晴空天气小;不同下垫面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下垫面感热的变化特征在典型晴空和阴天条件下的差异不明显;不同下垫面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阴天夜晚土壤热流的交换与晴天夜晚的差异不大,四种下垫面土壤均存在能量损失,土壤处于降温状态。  相似文献   
213.
分析中暑发病的气象条件得出: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高温环境暴晒时间等有关,诱发因素是复杂的,但主要因素还是气温。因此,在计算体感温度的基础上作出中暑指数分级预报。  相似文献   
214.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气象学报》1999,57(3):257-263
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讨论了空间非均匀非绝热加热(Q)对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空间尺度分析指出,Q的垂直非均匀分布比其水平非均匀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闭合中心的影响更大。在时间尺度较长时,低空的β效应和高层的涡度平流对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它们影响下,低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西侧、深对流凝结加热东侧;而高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的东侧、深对流凝结加热的西侧  相似文献   
215.
利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年历年夏季月平均气温,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强弱变化的响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夏季气温异常主要表现为6种气候类型(区),即青海高原区、河套区、北疆区、渭水流域区、南疆西部区、东疆-河西走廊区。50年代以来气温演变的主要特点是除青海高原和北疆外的西北大部分地方夏季由暖变冷。当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呈欧亚型振荡,则有利于中国西北大范围气温偏高(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异常增强,可引起西北夏季西部偏暖,东部偏冷。  相似文献   
216.
地表热通量对陕南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数值模拟表明: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和温度的区域性分布与高原东部特殊的地形分布有关,地表热通量和温度的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平原低洼地区和山脉所在地特征明显,从而可以说明地形热力状况在陕西强降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地表潜热作用大于地表感热,去掉地表潜热的作用后,模式对降水的模拟结果与实况偏差较大;地表感热使山脊降水减少,使平原、山谷降水增加,这与夜间的山谷风环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17.
利用北京大学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的偏南气流条件下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探测资料,研究简单天气条件下城市混合层的发展机制并与GB94的参数化方案相互映证.通过激光雷达遥感的混合层高度和夹卷层厚度计算了混合层顶的夹卷率A,得到其平衡夹卷阶段的值为0.24.在不考虑机械混合前提下反演了地面感热通量,结果表明遥感的反演值与梯度法的计算值有系统性偏差,但总体上仍旧有较好的相关.偏差量的大小反映了影响混合层发展的机械湍流的参数B,进一步通过GB91模式的模拟确定该参数的最佳值约为3.5.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混  相似文献   
218.
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热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方国 《海洋科学》2009,33(7):37-42
基于第三版本HOAPs (Hamburg Ocean Atmosphere Parameters and Fluxes from Satellite Data)海表面温度、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海表面空气比湿以及海表面风场5个参量的18 a(1988~2005年)逐月平均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异常潜热和感热通量场在西北太平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EOF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潜热通量场主要体现为第一第二两个模态的变化,第一模态显示整个海域呈同相变化且在时间上呈准年周期变化,第二模态则描述了分别位于10°N,25°N和40°N的3个极值中心并伴随多年振荡,由因子载荷分布可知热带太平洋是第二模态的行为中心,因此该模态可能与ENSO事件相关.异常感热通量场则主要表现为第一模态的变化,在时间上呈准年周期变化并伴随有多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奇异值分解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海表面风场是异常潜热和感热通量场时空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19.
同化MODIS温度产品估算地表水热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同仁  刘绍民  秦军  梁顺林 《遥感学报》2009,13(6):999-1019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和通用陆面模型(CLM 1.0)发展了一个地表温度的同化系统。这个系统同化了MODIS温度产品, 并将MODIS的叶面积指数引入CLM模型中, 主要用于改进地表水热通量的估算精度。将CLM输出的地表温度与MODIS地表温度建立关系, 并作为同化系统的观测算子。将MODIS地表温度与实测地表温度进行了比较, 将其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作为观测误差。选取3个美国通量网站点(Blackhill、Bondville、Brookings)作为实验数据, 结果表明: 同化结果中地表温度、显热通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提高。其中Blackhill站的估算精度改进最大, 均方差由81.5W·m-2减小到58.4W·m-2, Bondville站均方差由47.0W·m-2减小到31.8W·m-2, Brookings站均方差由46.5W·m-2减小到45.1W·m-2。潜热通量估算精度在Bondville站均方差由88.6W·m-2减小到57.7W·m-2, Blackhill站均方差由53.4W·m-2减小到47.2W·m-2。总之, 结合陆面过程模型同化MODIS温度产品估算地表水热通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