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63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787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82.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缺震事件”起止的地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它们在地震构造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区域最活跃的破裂,突然处于阻碍、闭锁状态,其持续时间大于10个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为解锁,并随即出现新的一轮大地震活动。故可以作为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 GCM)模式大气5~9月平均环流(本文称为背景环流)。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一系列重要系统(南方涛动、瓦克环流、哈德莱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及大范围降水均发生明显异常;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是环流异常的主要区域。它们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论证了该模式在低纬环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三道溜河地区太古宙岩浆-构造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道溜河地区处于中朝准地台北东缘,北西起自著名的夹皮沟金矿,南东至四道砬子河,太古宇出露广泛。笔者在此进行1:5万区调时,共发现了六次岩浆-构造事件,由老至新依次为:787角闪辉石岩、岭东片麻岩、大朝阳沟斜长角闪岩、三道溜河TTG岩组、唐胡店沟二长花岗岩、五道砬子河变辉长辉绿岩(发生在元古宙早期,在时空上与太古宇关系密切)。上述事件,表现为基性岩类与酸性岩类交替出现。基性岩事件依次为超基性岩-基性岩-偏碱性基性岩,稀土元素总量由高至低,微量元素Ba、Mn、Zr递增,Pb、Zn递减。酸性岩事件依次为中酸性岩-酸性岩-偏碱性酸性岩,稀土元素的La/Lu、ΣCe/ΣY由低到高,总量变化不大,微量元素Co、Cr、Ni、Cu递减。本区的构造运动与岩浆侵入活动相辅相成,古穹窿构造及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了Au、Ag、Cu等矿产的展布。  相似文献   
85.
关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提议被28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但并不意味着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是永恒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在何处还存在很多争论,现行的界线划分依据也期分期标准相悖。大量资料表明),2300Ma时曾发生全球地质环境的灾变,灾变前后的地质作用(尤其是表生地质作用),有明显变化,导致了太古宙与元古宙的一系列差别。该灾变与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  相似文献   
86.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87.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上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包括: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岩、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变化为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加快、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强度减弱、海洋环流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的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研究,确认古新统—始新统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  相似文献   
88.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县紫金山杂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U-Pb测得紫金山碱性杂岩的结晶年龄为138.3±1.1Ma(MSWD=2.3,9个样品点);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火成岩富碱(K2O+Na2O=8.60%~15.62%),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具有Eu正异常,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高Nb/Ta比值(16.85~18.19),表明岩石起源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文章提出紫金山碱性杂岩可能是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大规模伸展背景下由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该期岩石圈深部的强烈岩浆—热活动是鄂尔多斯盆地燕山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A 26-cm-long stalagmite (XY2) from Xinya Cave in northeastern Chongqing of China has been ICP-MS 230Th/U dated, showing a depositional hiatus at 2.3 cm depth from the top. The growth of the 2.3–26 cm interval determined by four dates was between 57 ka and 70 ka, with a linear growth rate of 0.023 mm/a. We have analyzed 190 samples for δ 18O and δ 13C, mostly in the 2.3–26 cm part. The δ 18O and δ 13C values between 57 ka and 70 ka reveal decadal-to-centennial climatic variability during the glacial interval of Marine Isotope Stage 4 (MIS4), exhibiting much higher resolution than that of the published Hulu and Dongge records during this interval. Speleothem δ 18O in eastern China, including our study area can be used as a proxy of summer monsoon strength, with lighter values pointing to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and higher precipitation, and vice versa. Two decreases in the δ 18O signature of XY2 record around 59.5 and 64.5 Ka are argued to correspond to the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17 and 18 respectively. The Heinrich event 6 (H6)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record as a heavy δ 18O peak around 60 ka, indicating significant weakening of the monsoon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cold period. The XY2 δ 18O record shows very rapid change toward to the interstadial condition of the D-O event, but more gradual change toward to the cold stadial condition. This phenomenon found in the Greenland ice core records is rarely observed so clearly in previously published speleothem records. According to SPECMAP δ 18O record, the glacial maximum of MIS 4 was around 64.5 ka with the boundary of MIS 3/4 around 60 ka. Unlike the marine record, the speleothem record of XY2, China, exhibits much high frequency variations without an apparent glacial maximum during MIS 4. However, the timing of MIS 3/4 boundary seems to be around 60 ka when the H6 terminated, in agreement with the marine chronology. The growth period of sample XY2 during glacial times probably reflects a local karstic routing of water, rather than having climatic significance.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672165, 90511004, 40672202) and the Academician Special Project of Chongqing Science Committee (Grant No. 2003-7835)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