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518篇
地质学   370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CT轴位扫描46例新生儿,观察脑实质密度及脑脊液腔系统的变化。结果 HIE以脑白质密度减低为主力(100%),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正确率97.6%。结论 CT诊断HIE较有优势,但应密切结合临床。早期正确诊断该病,对新生儿预后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DB16智能大型岩土工程无损检测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一种智能大型岩土工程无损检测仪及其应用。该仪器以大功率稀土超磁致伸缩换能器作震源,以与计算机并行接口连接的高速数据传输的16通道DB16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声波采集,以高灵敏度的低频压电陶瓷(PZT)换能器作接收,用声波层析成像(C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用彩色等高图表示。该仪器从参数的设置到数据的采集、保存、CT数据的处理、CT成像等全在一专用软件中完成,操作方便快捷。给出了利用本仪器对某大型水库的泄流深孔挑流鼻坎混凝土浇注质量无损检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MCC环境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1年7月28日青藏高原东北侧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天气过程进行了环境和要素场分析,给出该类天气过程预报提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适用于ICF实验的CT技术,并已用于“星光Ⅱ”装置的激光等离子体的实验X光测量,重建出X光的三维分布,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在ICF实验中的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声光衍射原理,提出一种全新扫描方式和图象重建方法的医学CT技术设想。在理论上给出了新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新方法实用化实验的参数和条件。与现用的CT相比,交真有扫描时间短,重建图象速度快,对人体无害,图象分辨率高,成本大幅度降低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CT及MRI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征象分别进行了描述,并重点对各种不同的影响检查做了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17.
Budd—Chiari综合征的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了52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CT表现,CT显示肝尾叶增大50例(96%),肝脏呈低度密度或密度不均,42例(81%)肝静脉未明显,22例(42%)见有肝内侧枝血管,49例(94%)有肝外侧枝血管,作者认为CT检查对Budd-Chiari综合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我国水文、工程和环境物探近50年的历史,简介了我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发展的四个阶段.重点论述了我国能源、交通和城市工程物探在电力、铁路、水利建设以及海洋平台工程建设等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了水资源和地热物探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分析了我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技术进步;最后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英武 《冰川冻土》2004,26(Z1):237-240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reatment measurements of railway roadbed main diseases in permafrost regions. Taking lessons from the diseases finally the mature experiences of treatments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地质学报》2004,78(2):218-227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