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17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81.
1 .IntroductionIn orderto minimize riskand maximize efficiencyincivil engineering design,statistical and prob-abilistic methods are applied to past events to predict the exceedance probability of future events(Schulze ,1984) .In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  相似文献   
182.
提出一种新图像编码算法(New Zerotree Coding,简称NZC),该算法能够通过引入快速提升小波变换、修改零树集合定义及其分割排序策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SPIHT图像编码算法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NZC算法不仅能够在几乎不降低图像复原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编码速度;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内存需求量,从而便于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183.
《Geofísica Internacional》2014,53(3):221-239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discusses the use of neural networks to determine strong ground motion duration. Accelerometric data recorded in the Mexican cities of Puebla and Oaxaca are used to develop a neural model that predicts this duration in terms of the magnitude, epicenter distance, focal depth, soil characterization and azimuth.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 neural model considers the effect of the seismogenic zon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oil type to the dur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The final scheme permits a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duration since it requires easy-to-obtain variables and does not have restrictiv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he soft computing alternative, via the neural model, is a reliable recording-based approach to explore an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eismic and site conditions on duration estimation. An essential and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is new model is that, while being extremely simple, it also provides estimate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duration with remarkable accuracy. Additional but important side benefits arising from the model’s simplicity are the natural separation of source, path, and site effects and the accompanying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84.
海浪周期在海洋工程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不同的海洋工程设施在设计时所选用的周期参数也不同,因此不同周期间的换算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南海北部油气田区1 a的实测海浪周期数据,研究了其谱峰周期、有效周期、跨零周期和最大波高周期等的相互关系,并与相关规范和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给出了南海海浪周期间的关系式,从而为海洋工程设计提供了支持,也为南海海浪周期关系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5.
海面有效波高(H1/3)是表征海浪的重要参数,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雷达高度计已成为获取海面有效波高的重要手段,但也只能对卫星星下点轨迹处进行有效观测,远无法满足大范围应用的需求.本研究结合2013年10月HY-2雷达高度计观测的海面有效波高和微波散射计观测的海面风场资料,分别对高、低风速下风浪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适用于0~40 m/s风速范围内的南海海域风浪关系模型,经模型比对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基于HY-2卫星数据分析建立的南海海域风浪关系模型是可信的,特别是低风速的风浪模型与实测数据建立的风浪模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建立的风浪关系模型,从卫星散射计大面观测的海面风场出发,能推算出风浪条件下海面有效波高的大面信息,数据覆盖远高于卫星高度计的星下点观测,能为分析和预报海浪、风暴潮灾害提供大范围的海面有效波高信息.  相似文献   
186.
澜沧江径流量变化与云南降水量场变化的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为了考查气候变化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水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基本事实,文章以云南境内澜沧江的逐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同期月降水量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境内澜沧江径流量变化与云南降水量场变化的相关性特征。结论为:澜沧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的降水量场变化之间存在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澜沧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云南降水量场的变化造成的。总体来说,云南降水量场变化对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在4个季节内都是显著的,其中显著性最好的是3~5月的春季,其次分别是6~8月的夏季和9~11月的秋季,较差的是12~2月的冬季。  相似文献   
187.
使用1951—2002年前期(1—5月)北太平洋海温场月平均资料,运用合成分析、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我国汛期雨带类型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表明:尽管汛期各雨带类型对应着前期不同的海温距平场,但它们之间只有部分海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1月表现最显著。各雨带类型对应海温距平场显著差异关键区主要位于北太平洋的南北海域,即北部中高纬亲潮附近(40°~50°N, 160°E~180°),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30°~40°N,175°~145°W)及南部近赤道太平洋中部(10°S~0°, 175°~145°W),且南北海温呈反相关关系。将海温关键区作为判别因子,对雨带类型进行判别分析表明:用多个海温关键区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的判别方程,其判别准确率比仅用某一海温关键区或海温区之间的和差简单定义的指数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的判别方程判别准确率高,说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型的分布与多个海温关键区的综合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进一步分析判别方程定义的1月海温判别指数与前期高度场和夏季副热带高压各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表明,该指数对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影响的可能途径是:一是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并形成PNA大气遥相关型,从而引起我国汛期降水异常;二是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主要是面积、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的异常,从而引起我国汛期降水异常。可见,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南北异常与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关系密切,且具有重要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8.
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华生  胡娟  范可 《大气科学》2007,31(4):717-726
使用1951~2002年夏季500 hPa高度月平均格点资料,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到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再对关键区西风指数与夏季160个站的降水进行相关分析,找到降水显著高相关区。最后,采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风场检验的方法,找到高低西风指数年对应的风场显著差异区以及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风场显著差异区,对高低西风指数和正常年西风指数各自对应的环流场以及三种类型雨带对应的环流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夏季西风指数差异最大的关键区在(35?N~55?N, 110?E~140?E)。在关键区内,I 类雨带对应高指数环流,II 类雨带对应多年平均环流形式,III 类雨带对应低指数环流。而降水场上的高相关区在长江和江南一带,为负相关。高低指数年的u、v风场显著性关键区和 I、III 类雨带的u、v风场的显著性关键区基本相同,经度在100?E~130?E, 纬度分别位于35?N~55?N(A关键区)和25?N~30?N(B关键区)。高指数年对应 I 类雨带,在关键区A南风加强,在关键区B东风加强。低指数年对应 III 类雨带,在关键区A东北风加强,在关键区B西风加强。而多年平均环流形式对应 II 类雨带,A、B两个关键区主要是西风控制。归结原因是由于西风带的南进北退导致冷空气南下北上的路径、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夏季雨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9.
????JASON1?????????к??????????????????????????????????????ERA??40????????????м????????????????????????CS??????????CSG2???????CSG1????Hwang????ZT???????????????CS??????????????????????????????????????????????????????????????????  相似文献   
190.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显著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海平面升高显著。海平面总体比常年高122mm,较2011年偏高53mm,达1980年以来最高位。本文使用中国沿海及西北太平洋区域近30a的水位、海温、气温、气压和风等水文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沿海海平面2012年异常偏高的成因。结果表明:201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2~3a、8~9a和准19a周期震荡的高位,几个周期震荡高位叠加,对海平面上升起了明显的影响;2012年,沿海气温和海温分别较常年偏高0.4℃和0.3℃,气压较常年低1.2hPa,气压达历史最低位;2012年,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较常年偏早,结束较常年偏晚,季风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导致2012年5-6月和8月,在黄海和东海海域,东北风持续偏强,南海海域南风偏强,风场的异常导致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水长时间堆积,是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2012年,热带气旋登陆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北上和影响东北地区的台风数量均为历史之最,特别是2012年8月,有6个热带气旋相继影响我国沿海,对当月海平面升高影响明显;另外,2012年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偏弱的特点对东海和南海的海平面上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