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0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81.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彭俊  陈沈良  刘锋  陆勤  陈一强 《地理学报》2010,65(5):613-622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50-2007年的水沙数据以及不同流路各水文站同流量(3000m3/s)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表现出淤积-冲刷交替出现的变化过程,当进入下游的含沙量为18.6kg/m3时,河道冲淤表现为动态平衡。艾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流路变迁的影响。流路变迁初期河道发生溯源冲刷作用,中后期河道发生溯源淤积作用。各站同流量水位变化,神仙沟流路主要为下降,河道以冲刷为主;刁口河流路主要为升高,河道以淤积为主;清水沟流路有升有降,河道冲淤互有,总体表现为淤积。流路变迁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主要在利津以下。  相似文献   
582.
姜素华  李涛  姜雨 《西北地质》2004,37(4):96-101
在胜利油田飞雁滩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断层开启条件下,主断层充注量的大小与次生断层对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断层对馆上段油气的聚集作用与对主断层的石油充注量密切相关。分3种情况:①当主断层充注量足够大时,相邻的次生断层两侧砂层中油的充注强度最大,最有利于次生断层两侧砂层中油的聚集;②当主断层充注量一般时,与主断层相邻,且有砂层与主断层相连的次生断层砂层中有油的聚集;③当主断层充注量较小时,相邻的次生断层两侧的砂层中基本不含油,不利于砂层中油的聚集。这对解释飞雁滩地区馆陶组与次生断层有关的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3.
刘德正 《铀矿地质》2006,22(4):209-221
文章在全面论证已有组分迁移量计算法合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笔者2000年提出的真恒量组分恒定计算法,即:利用岩石的两种实测密度计算交代蚀变岩的实有真迁移质量及其原子数。  相似文献   
584.
L&R(LaCoste&Romberg)航空重力仪是我国首套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的核心,主要由高精度的垂直加速度计和稳定平台组成.前者用于测量总加速度,后者使加速度计保持精确的垂直指向.飞行测量时,由于水平加速度的存在,稳定平台难以精确维持水平从而使加速度计偏离正确指向,由此产生了水平加速度改正.介绍了水平加速度计算的两种基本方法,即两步法与一步法,从理论上导出了其在平台倾角较小情况下的等价性.为有效地减弱因水平加速度改正不完善产生的系统性误差,提出了水平加速度改正的预滤波方法.通过平台倾角的谱分析,确定了预滤波尺度,即采用与平台稳定周期相当的低通滤波器进行预滤波.最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此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预滤波尺度, 航空重力测量值与地面向上延拓参考值的系统差由5×10-5 m·s-2减小至0.5×10-5 m·s-2.  相似文献   
585.
The method of multiple regression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on the channel siltation and fluvial proces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ased on the flood events from 1950 to 198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carry larger amounts of sediment load and coarser particle sizes than from other source areas, which increases deposition in the lower river channel. And there exist good correlations between channel siltatio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Through these correlations, the amount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lower river channel could be roughly estimated based on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caused the fluvial process. There exists a complex response of channel form change to the 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load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Whe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smaller than 200kg/m3, the ratio between wide-depth ratio after flood and wide-depth ratio before flood((B/h)a / (B/h)b) wi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he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near 200kg/m3, (B/h)a / (B/h)b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nd whe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reaches the limits of hyperconcentrated flow, (B/h)a / (B/h)b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Generally,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made channel form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deeper and narrower, but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deposition simultaneously occurs. So, the impacts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on the channel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re lessened.  相似文献   
586.
风沙对黄河宁蒙河段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宁蒙河段穿越腾格里沙漠、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形成了沙漠包围河流的独特地貌景观。近5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河段水沙关系加剧恶化,河槽萎缩、加速形成“悬河”,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风沙对河道的淤积、河道演变和高含沙洪水的影响3个方面阐述了风沙对黄河宁蒙河段的影响,以期为该河段的“悬河”防治和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7.
灌水量和气温对玉米生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 750 m3·hm-2、4 500 m3·hm-2、5 250 m3·hm-2、6 000 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 mm,玉米产量增加0.33 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 250 m3·hm-2最高,可达34.7 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588.
吉林省冬季燃煤民居室内CO污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功能无线电采集器在吉林省开展了冬季燃煤民居室内CO、CO2、气温自动观测和室内外对比观测试验,分析了CO和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与用火规律、室内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冬季燃煤民居中普遍存在CO污染,60 %的民居出现浓度持续超过125mg·m-3的高污染;CO浓度的逐月变化与燃煤量有关,日变化与用火过程、燃烧阶段和燃烧状态有关;在不同季节、不同城市、不同民居、不同室温以及不同燃烧过程中,CO在烟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在点火、持续燃烧、压炉子和熄火等不同燃烧阶段及旺火燃烧、急倒烟和慢倒烟等不同燃烧状态下,CO浓度的变化特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89.
增温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田间水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增温法,通过增温模拟试验研究了增温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田间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增加,叶片水势不断降低,增温1.0℃和2.0℃的春小麦叶片水势比没有增温的春小麦叶片水势日平均分别降低了2.61%和4.45%。土壤水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呈缓慢增加趋势。温度增加,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势均呈不断降低的趋势,温度增加越多,降幅越大;增温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增温能够明显降低春小麦田间土壤贮水量,增加农田总蒸散量。在高温情况下,湿润处理增加了土壤总贮水量,尤其是在拔节期以后。春小麦0~16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在100 cm以上随温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100 cm以下深层变化趋势不明显。增温2℃,湿润处理0~16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要高于正常供水和干旱处理。  相似文献   
590.
为能科学合理、快速量化地圈定出大洋海山钴结壳优质矿区,本文基于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的矿区选取模型,利用我国西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调查的拖网采样资料,结合西太平洋海山钴结壳分布特征,提出人机交互式的矿区圈定方法,对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拉蒙特平顶海山圈定出钴结壳资源远景区和符合国际海底管理局规章要求的51个钴结壳矿块,估算出拉蒙特平顶海山和51个矿块的钴结壳资源量及金属量,同时通过对拉蒙特平顶海山日本申请矿区的结壳资源分布特征分析,表明采用人机交互式的矿区圈定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仅能快速定量地圈定出钴结壳资源前景较好的矿区,也为大洋海山钴结壳矿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