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627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本文利用DDAR Doppler声雷达的高精度激光雨量计所测的雨强资料,对雨强≥0.02mm/h的时段及其相邻的前后时段与降水时段相对应的回波强度参数及其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与各降水时段对应的回波和降水前时段相比,有明显增强的趋势;而降水后相应时段的回波与降水时段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弱,其相对应的逆温强度γ(℃/mm)趋于减小,较强的降水时段和有效的连续降水将大幅度消弱回波强度,并使其较长时间地维持在低指数状态,其相应能见度也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772.
773.
774.
防雹效果检验问题仍然是人影工作的技术难题。针对2006年4月12日龙岩市长汀防雹作业过程,利用实施防雹作业的一个单体作业前后回波特征变化和同时出现的两个未作业单体自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实施火箭防雹作业后效果明显,强回波中心逐渐减弱、回波面积加大并未出现冰雹,有效地保护了下游区域免遭冰雹袭击。  相似文献   
775.
对“碧利斯”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回波受着三个阶段不同天气尺度的影响。第一阶段是台风低压强偏北气流的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强风的左侧;第二阶段是台风辐合线与西南急流的共同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西南急流左侧辐合线辐合最强的地方;第三阶段是台风低压过境时北侧强旋转风的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东南急流与东北急流间气旋性曲率最大的地方。三个阶段的回波性质不尽相同,降水性质也差别很大。对这三个阶段主要的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结论,有益于今后在雷达回波监测网中熟练掌握不同天气尺度的雷达回波中中尺度雨团的发生发展,使其在短时临近预报、联防预警信息及预警信号的发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6.
陈恒明 《广西气象》2007,28(2):23-26
通过分析050322强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珠江三角洲锋前暖区强对流带状回波的一种模式[1]。初步得出:飑线回波带初生阶段,母体回波中的40-55dBz强度廓线层水平尺度扩大明显,而且移向母体回波前边缘速度非常快。发展和成熟期强度廓线梯度大,弧形结构明显,40-55dBz强度廓线层顶部高,结构成柱状而且前进边缘比较整齐等特征。  相似文献   
777.
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北侧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15日14时到16日08时,宜昌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根据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每6min一次体扫监测信息,分析了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北侧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当对流云发展到最旺盛阶段并出现地面强降水时,在其基本反射率最低仰角产品中存在出流边界;弓形回波、带状回波的走向与环境风场几乎成正交时,给所经之地造成异常剧烈的天气,且灾害性大风均出现在径向速度场中具有旋转性环流的强单体移动的下风方。  相似文献   
778.
John Tyrrell   《Atmospheric Research》2007,83(2-4):242-253
Records to date show that the maximum frequency of tornadoes in Ireland is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of July and August. However, significant tornadoes have also occurred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events in Ireland and examines one particular case that occurred on 12th January 2004 in the town of Athlone, County Westmeath. It occurred at approximately 2000 UTC, during the hours of darkness. This, together with the severe weather that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minimised the eyewitness evidence. But site investigations established a recognisable, narrow damage track approximately 4.15 km long and local witness evidence suggests it lasted between 15 and 20 min. The synoptic environment for this event consisted of a cold front that was crossing Ireland from the west. This was in close proximity to a strong jet streak at 300 hPa and an upper level trough with an intense cold pool of air. Overall there was very modest instability. However,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ind shear was very marked, at middle levels and, in particular, low levels up to 800 hPa. This appears to have played the majo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avou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tornado. Mesoscale detail from radar images suggests that the tornado occurred in a storm cell behind the cold front along a surface boundary between the rear outflow from a storm cell ahead of it and surface winds from the SSW.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low level wind speed shear may have produced a downburst into the flank of the Athlone storm cell and created a bow echo of particularly small space–time dimensions, a mere 11 km long lasting for up to 30 min. The tornado occurred in the northern ‘bookend’ portion of the bow echo. If so,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a bow echo tornado for Ireland.  相似文献   
779.
海洋物探方法技术在工程勘查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单道反射地震以及磁测等海洋物探方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鱼礁和水产养殖区调查,填海和航道疏通工程,海洋地质构造勘查,海底管线探测和沉船定位等工程勘查实例,展示出应用海洋物探技术在工程勘查领域内所获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780.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强度场、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速度图上的辐合流场、风廓线产品特征及雷达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对进行强降水落区、降水系统移动、地面降水估计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反射率因子图上的零度层亮带和速度图上的汇合流场特征是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重要依据。祁连山中段沿山不同海拔高度地面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检验增雨效果提供了研究依据。另外,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