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5篇
  免费   864篇
  国内免费   831篇
测绘学   2704篇
大气科学   771篇
地球物理   968篇
地质学   1681篇
海洋学   823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1004篇
自然地理   513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550篇
  2021年   589篇
  2020年   577篇
  2019年   673篇
  2018年   494篇
  2017年   644篇
  2016年   610篇
  2015年   632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913篇
  2012年   730篇
  2011年   699篇
  2010年   485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55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91.
利用中国大陆丰富的地震记录,对表征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各参量〔1〕及其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于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方法,特别着重于“异常”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的研究。这一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段均是“动态”可变的,对所研究的10个区域内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回顾性的预报检验,发现对于较短时期(0.5-1.5年),其最大预报评分的平均值介于0.3—0.6之间,明显高于随机应答的概率评分,表明多参数综合使用具有相对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2.
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徐雪仁  万庆 《地理研究》1997,16(3):47-54
通过对影响居民地空间分布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不同高程带内居民地分布规模、等级和空间分布密度作了定量研究,得到了居民地空间分布密度和人口空间分布密度参数;并结合洪灾淹没区居民地损失的估算,对研究结果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3.
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原因,指出了城市群的现状特征,并对沿线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4.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马虹 《干旱区地理》1997,20(3):30-35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是空间属性数据库,而管理,分析和应用数据库中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应用模型则是发挥数据库作用的关键部分。衡量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决定于其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数据量和更新速度,关键要看其空间功能是否强大,实用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讲,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5.
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9  
王学军 《地理研究》1997,16(3):70-74
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两种有效的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大大拓展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使得迅速发展的空间分析得到GIS的有力支持,文中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二者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6.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对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区而言,风成沉积序列在地域上的差异主要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在空间上,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中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c,5e对应的时期,夏季风足可以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并具有占优势的环境效应。在阶段3的早、晚期及5b时期夏季风虽然也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但其环境效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及毛乌素沙漠南缘已不再显著。在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夏季风已不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  相似文献   
197.
黎夏  叶嘉安 《地理研究》1997,16(4):56-6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珠江三角洲近年来出现了迅速的城市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过程。沿着城镇边缘和公路两旁,大片的农田被侵占来单方面地满足城市开发的需要,忽略了粮食产量减少以及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利用遥感可以有效地监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在遥感多时相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熵的计算,可以定量地描述城市扩张的空间规律及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98.
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贸易组织、日趋强烈的开放的区域主义倾向、跨国公司强劲的直接投资影响下,世界贸易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处在一个新的转换时期。本文从影响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多重因素分析,揭示9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内容结构以及空间格局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并展望世界贸易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9.
This study analyzes commuting trends in a relatively vibrant setting during the 1980s to determine (a) how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correlates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local labor markets, and (b) whether this link represents a direct spatial effect, independent of earnings, travel mode, and part-time work. I use 1980 and 1990 PUMS data to analyze changes in racial and gender divisions in the workforce, and I develop an estimate of work trip distance to adjust for different travel modes. For all groups except white men, employment in a job “typical” of one's gender and racial group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localized commutes, but this effect is strongly mediated by variations in earnings and part-time work. Using a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 to control for these effects, I find no independent link between segmentation and longer commut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Earnings and commute distances remained unchanged over the decade for African Americans, providing no evidence of a purely spatial mismatch manifest in lengthening work trips without corresponding wage gains.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an employment mismatch for inner-city minorities are concealed through the replacement of production jobs by poorly paid service work in the expanding downtown economy of a vibrant regional center.  相似文献   
200.
Multifractal modeling and spatial statistic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In general, the multifractal model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easurements on spatial objects than a fractal model. It also results in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or the covariance function and semivariogram in spatial statistics which are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the second-order mass exponent. However, these equations can be approximated by power-law relations which are comparable directly to equations based on fractal modeling. The multifractal approach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underly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De Wijs 's example of zinc values from a sphalerite-bearing quartz vein near Pulacayo, Bolivia. It is shown that these data are multifractal instead of fractal, and that the second-order mass exponent (=0.979±0.011 for the example) can be used in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