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70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212.
213.
2014年对丹江口水库上游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早期资源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共14种,以银鮈、蛇鮈、花斑副沙鳅、、蒙古鲌等鱼类为主,四大家鱼卵64粒,仅占卵数的1.02%.与1977年、1993年历史调查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数据相比,产卵场数量减少6处,产卵场的规模和位置发生显著变化.丹江口水库上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总量下降明显,从1977年的近1745.86亿粒(尾)下降到2014年的455502.76万粒(尾);其中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下降幅度最为显著,从171.27亿粒(尾)下降到4295.22万粒(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占鱼类卵苗总径流量的比例也从9.81%下降到了0.94%以下.  相似文献   
214.
The leatherjacket Meuschenia scaber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Australasian waters, and is a valued bycatch of inshore bottom trawl fisheries although little is known of its life history. Here, we describe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e species based on 651 leatherjackets sampled in the Hauraki Gulf, New Zealand, between July 2014 and March 2016. The maximum total length (LT) recorded for females and males were 320 and 315?mm, respectively, with both sexes present in all size classes. Monthly analysis of gonad condition revealed a clear spawning season from late austral winter to early summer (August–December), and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ovaries revealed that M. scaber is an indeterminate serial spawning gonochorist. The estimated sizes at sexual maturity (L50) for females (189.9?mm LT) and males (188.4?mm L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Relatively small testes, sexual dimorphism and underwater observation of nesting suggest that M. scaber is a paired spawner.  相似文献   
215.
太平洋褶柔鱼为大洋性经济鱼种,具有一年生命周期,其资源变动受气候和海洋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本研究根据日本提供的2003-2012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的渔业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尼诺指数ONI(定义为Niñ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适宜产卵面积(SSA)的变动情况及对其资源丰度(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SST、Chl-a浓度和SS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各年CPUE与Chl-a浓度以及SSA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SST相关性不显著(p>0.05)。此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通过驱动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SSA和关键海域(25°-29°N,122.5°-130.5°E)内的Chl-a空间分布和大小变化,从而改变其资源丰度,但影响作用随各异常事件的强度不同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发生弱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时,产卵场SSA较高,Chl-a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资源补充量处于较低水平,CPUE降低;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时,产卵场SSA较低,但Chl-a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资源补充量增加,CPUE处于上升水平;发生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时,产卵场SSA和Chl-a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资源补充量显著增加,CPUE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产卵场摄食孵化环境和资源丰度变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16.
自然海域中曼氏无针乌贼产卵亲体性成熟提前和小型化现象明显,这可能是一种适应性进化,人工干预背景下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的动态变化值得关注。2020年4-6月室内采用聚焦个体扫描法和定点连续记录法分别观察和记录了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的行为活动,并按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的生物学功能等进行系统化分类,构建了繁殖期行为谱。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谱主要包括三大类12种行为:(1)游泳行为主要分为前进和后退,繁殖期的雌性多处于静潜水底或静浮水中的状态;(2)捕食行为主要分为发现、定位、捕捉和咀嚼等系列动作,曼氏无针乌贼能够快速感知周围17.0-36.0 cm范围内的饵料,捕捉的有效距离为8.0-22.0 cm,能在2.0-10.0 s内完成对饵料的高效捕获;(3)繁殖行为复杂,主要分为求偶、伴游、交配、产卵等,其中求偶行为体现在雄性对雌性的自我展示、追逐配对和争斗护卫等过程,雄性在争斗护卫和伴游过程中的护雌行为尤为激烈。曼氏无针乌贼交配时采用"头对头"的方式,平均交配持续时间42.9 s。曼氏无针乌贼对产卵附着基有选择性且偏好于最初的附卵物,卵群对雌性产卵行为有诱导和刺激作用,每次产卵到附卵过程平均用时108.6 s。曼氏无针乌贼繁殖期行为谱特征的研究可为后续曼氏无针乌贼行为机制和基于全生活史的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