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高俊  王灵恩  黄巧 《地理研究》2020,39(10):2233-2248
边境地区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区,旅游业在其乡村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近30年来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乡村重构过程,厘清旅游驱动下的边境乡村转型机制,进而识别边境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 旅游发展驱动下,商品农业兴起,引发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的乡村发展要素的重大变化——土地增值、资本积累、劳动力发展;② 传统自给农业随之衰落,形成以商品农业为主、旅游等非农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当地社区相应形成以商品农业生计为主、非农生计为辅的多元生计结构,经济收入大幅增长;③ 随着边民生计的变迁和生活的现代化,传统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吸纳边民为边境治理主体以应对区域内非传统安全问题;④ 在空间层面,耕地逐渐“非粮化”,生态空间缩减,集镇建设向口岸聚集;⑤ 随着“人-地-业”的结构性变化,打洛口岸地区朝多功能乡村发展转型,边境乡村的地缘安全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凸显。最后,提出边境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2.
集成GPS模块的相机拍摄的农作物照片可同时记录地物类型和空间位置。为了处理大量的地面样方照片数据并及时转换为遥感监督分类的训练样本,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处理样方GPS照片数据的软件系统。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判识照片中的地物类型,同时提取照片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对样本的地理位置进行修正或补充,在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辅助下生成有效的样本信息。以宁夏银川灌区农作物采样样本为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 000个典型的训练样本可在1 h内产生,减少了样本的处理时间,提高了样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3.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粮食作物均为当地生产。其中,黍可能是古代洋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植物遗存分析,2800年前的洋海古气候应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古环境分析表明,古洋海人的部落位于一片绿洲中,绿洲内有一定面积的湿地,内生喜湿杂草。另外,河旁或高地上还有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Salix sp.)及云杉属(Picea sp.)等乔木分布。  相似文献   
134.
以《农用地分等规程》及《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为准绳,把专家系统的思想融合到G IS开发环境中,设计了满足因素法进行县级农用地分等的专家系统,该系统具有知识库创建、知识库选择、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等值划分与制图、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利用等指数及经济等指数计算、自然等与利用等及经济等划分与制图等功能模块。研究与实验表明:该系统通用性强,提高了分等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及图件成果的标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5.
张景新  刘桦 《海洋工程》2009,(3):553-564
Submerged barriers are constructed in coastal zones for shoreline or harbor protection or to prevent the beach eros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wave run-up on a vertical seawall protected by a submerged barrier is analyzed. The physical configurations include a rigid barrier and a long channel of finite depth. For linear water waves, by matching the velocity along the barrier and along the gap, the systems of linear equations about the velocity potentials are obtained. The wave run-up is further analyzed for various settings of barrier height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barrier and the wall, i.e. the chamber length. For nonlinear waves and random sea waves, a numerical model is ex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parameters of the barrier on the wave run-up against the seawall. Not onl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but also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wave run-up on the seawall depends very much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arrier and the vertical seawall.  相似文献   
136.
1INTRODUCTIONArid, semi-arid, and semi-humid areas abound in sandysoil, which causes water to leak into deep soil orgroundwater so that soil′s water-conserving capabilitybecomes lower and water is used with low efficiency.Wat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  相似文献   
137.
南极绕极波(ACW)是近10年来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征表现为一种海气耦合的年际信号在南大洋的明显东向传播。文中依据波动的基本原理,利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绕极波行波的平均波速、波数和角频率和印度洋驻波的表达形式,得出行波和驻波具有相同的角频率。针对绕极波纬圈传播的不连续现象,提出了南极绕极波是行波和驻波共存系统的新见解。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在南大洋的太平洋西侧发生SLP振动,与发生在太平洋中低纬度的过程有关;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存在传播的行波,行波在太平洋最强,到大西洋明显减弱;在印度洋SLP系统表现为局地变化,体现明显的驻波特征。三部分有共同的周期,表明三部分是统一的动力学系统,证实了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可以很好地表达南极绕极波的时空特性和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38.
The worldwide increase in the use of biomass as a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raises the issue of introducing crops dedicated to energy production into rural landscap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et-up a GIS based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assess a range of possibilities for perennial energy crops conversion. The presented method was implemented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the Yorkshire and the Humber Region in Northern UK.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tudy aims to set-up a land capability model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typologies of perennial energy crop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pedo-climatic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The model output illustrates a range of potentials for energy crop conversion that can be explored in the given landscape. In the second phase a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the land capability model was performed through a simulation approach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influence of assumptions and uncertainty on input data and model parameters. The last phase of the study allows allocating the energy crop conversion area according to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nature protection targets, food production priorities and land capability values. The land allocation output gives a rather restrictive energy crop penetration scenario, where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nversion area is allocated to cropping systems with low land degradation potential. This scenario represents a preliminary regional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rop potential in terms of theoretically available conversion areas. The fin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reas with highest environmental risks correspond to the areas with both the lowest suitability for energy crop cultivation and the highest model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39.
中国省级间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孙才志  陈丽  刘玉玉 《地理研究》2011,30(4):612-621
尝试从农业生产安全系统、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安全系统人手,共选取18个指标,构建我国国内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投影寻踪等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吉林、黑龙江、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程度最高,而宁夏、西藏的适宜性程度最低.对...  相似文献   
140.
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效应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某金矿区矿业活动导致土壤、地下水、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或超标。通过土壤、地下水、蔬菜及粮食作物的样品采集,人群暴露问卷调查,获得了暴露人群的膳食结构参数。以农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分区内的土壤、地下水、蔬菜、小麦玉米等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依据,采用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经口食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对成年人的健康风险概率。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因重金属导致的不可接受的人体健康高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总体而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愈重地区,区内人体健康风险愈高。地下水中的Cr元素、土壤综合污染区内的Hg元素、污染区内的蔬菜及粮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禁饮Cr含量高的地下水、禁食污染区内的农作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是保护研究区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