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45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633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376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ysical iterative method to retrieve millimeter-wave radar liquid water content(LWC) and liquid water path(LWP), particle parameter schem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retrieval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synchronous measurements of an airborne millimeter-wave radar and a hot-wire probe in stratus cloud are used to compare the LWC retrievals of the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particle parameter scheme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50μm and the particle parameter scheme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500μm and 1500μm(scheme 1, scheme 2, scheme 3, and scheme4,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le parameter scheme needs to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eflectivity factor when using the physical iterative method to retrieve the LWC and LWP. When the reflectivity factor is less than-30 d BZ, the retrieval error of scheme 1 is the minimum. When the reflectivity factor is greater than-30 d BZ, the retrieval error of scheme 4 is the minimum. Based on the reflectance factor value, the LWP retrievals of scheme 4 are closer to the measurements, the average relative bias is 5.2%, and the minimum relative bias is 4.4 %. Compared with other schemes,scheme 4 seems to be more useful for the LWC and LWP retrieval of stratus clou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2.
李毅  张立凤  臧增亮 《气象科学》2020,40(4):449-457
利用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选择2015年12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大范围空气污染过程,在采用同样化学方案条件下,针对模式中不同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开展了地面PM_(2.5)预报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展示此次PM_(2.5)污染的演变过程,与实况也较接近,但对青海经宁夏至内蒙的PM_(2.5)高值区出现了漏报现象,这可能是模式外边界未对污染物做更新所致。对地面PM_(2.5)的预报,各物理过程的敏感度不同,边界层(含近地面层)过程的影响要明显大于积云对流及微物理过程的影响,不同的参数化方案会造成不同的预报误差。边界层过程QNSE和与其配套的近地面层方案的组合是预报的较佳组合;而TEMF和与其配套的组合以及ACM2和Pleim-X的组合则不佳。合理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有助于提高PM_(2.5)预报质量。模式预报对排放源也有适应过程,其Spin-up时间较气象要素长。  相似文献   
143.
杭州市典型雨转雪天气成因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  陈勇明  毛则剑  周娟 《气象科技》2020,48(3):396-405
利用2008—2018年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降雪加密观测资料,选出杭州地区10次典型的雨转雪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动力、水汽以及热力因子等物理量场结构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得出杭州冬季典型雨转雪天气的预报模型:①大尺度环流配置需满足能为雨转雪天气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水汽、动力抬升以及中低层上暖下冷的逆温或等温层结条件;②水汽和动力因子等物理量须满足产生纯雪的特定条件;③杭州温度层结须为T_(2m)≤1.5℃、T_(925)≤-4.0℃、T_(850)≤0℃、T_(700)≤-1.0℃和T_(500)≤-10.0℃。此外,进一步补充了杭州可能产生大雪甚至暴雪量级降雪的特定条件。最终选取2019年初的2次典型降水过程进行预报回报检验。  相似文献   
144.
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后给广东带来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对流降水特征显著.分析了“尤特”影响期间大尺度环流背景,重点讨论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层结问题.发现低空急流向广东输送强的暖平流,是广东大气层结不稳定得以持续维持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空急流本身并不是“暖”的,当“尤特”趋向陆地时,陆地上的暖气团在“尤特”环流强迫下向南传播扩散,低空急流穿越这一暖区时温度升高才具备“暖”的特性.这一事实在以前并未被关注到.通过个例反查,在许多登陆后造成连续强降水的台风过程中均发现了这一特征.因此,台风登陆引起环境温度场的演变以及与低空急流的配置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5.
146.
中尺度气象模式对风场的预报效果与参数化方案的适应性紧密相关.以内蒙古高原丘陵地形、江苏平缓的海陆交界地形2种典型下垫面试验风电场为模拟区域,分别用WRFV3.2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模式自带的6种物理过程参数化组合方案预报了2010年1月和7月两个风电场区域的风速和风向,对比分析了参数化组合方案差异对风场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内蒙古试验区,边界层MRF方案描述的边界层结构较MYJ方案合理;微物理方案WSM3在夏季的风速预报能力优于WSM6,而冬季相反;复杂地形区域的风场预报需考虑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尤其是夏季降水发生后,陆面过程对于边界层结构的影响增大,选用Noah优于无陆面过程.②江苏试验区,边界层MRF方案描述的边界层结构较MYJ方案合理;1月陆面过程RUC方案优于陆面热量扩散和Noah;7月陆面热量扩散方案优于RUC和Noah.③风向预报6个方案的预报风向统计与实际记录风向统计有较好的一致性,风向概率分布相似,盛行风向一致且稳定.  相似文献   
147.
应用EOF(经验正交函数)迭代方案,考虑多时次历史资料,在全球海区海温与四川盆地气温非同步联系的基础上,以海温为预报因子进行了夏季气温的长期预报。结果表明:西太平洋高温区等关键海区海温的异常对未来四川盆地夏季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由此建立的引入多时次海温的EOF迭代长期温度预报方法,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48.
针对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时效制度和仲裁前置程序的规定直接影响劳动争议的解决,提出取消仲裁前置程序,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或诉讼;或者,可以保留劳动争议仲裁的前置程序,但应将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49.
150.
实时操作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系统如何调度应用程序。由于多类型的实时任务并存于一个系统,单一的调度算法无法满足这一需要,于是提出了集成调度的两级方案。介绍了这一方案的设计思想及可行性,并根据这一方案,提出了一个设计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