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陈新光  李润俞 《热带地理》1997,17(3):289-294
本文根据冬种玉米度试验资料,动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从化市冬种玉米种植的若干气候适应性问题,找出了影响冬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和主要气象因子,以此为依据,从气候上对本省冬种玉米种植进行分区。  相似文献   
32.
丁兆举 《地质与勘探》2021,57(3):554-562
加纳国雅卡锰金矿床位于著名的阿散蒂金矿带上。在该成矿带进行土壤测量采样深度、样品粒级试验以及方法技术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大面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提供技术依据,从而圈定可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本文采用的工作方法为土壤垂向剖面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知矿上方获得了明显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实验研究,选取土壤测量采样深度60~80 cm,截取样品粒级-4~+20目,获得了可靠、明显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研究证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地球化学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33.
阮于洲 《东北测绘》2012,(3):219-220
分析了新时期测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定的有关概念内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准入制度等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4.
卢涛  杨培峰 《山地学报》2002,20(2):253-255
运用调适理论探讨重庆市商业中心如何结合山地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生态特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具体对策和目标。  相似文献   
35.
The theory on the cyclic adapta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ecosystem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isk index(RI) and adaptation capacity index(ACI) to evaluate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is configure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On this basis, the stages, features, dominant control factor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were examined vis-à-vis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in Darhan Muminggan Joint Banner from 1952 to 2017.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reorgan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stage(1952–2002) with population, cultivated land, livestock and degraded grassland increasing by 260%, 13%, 134% and 16.33%, respectively. The rapid to stable development stage(2003–2010) with population increasing by 2.8%; cultivated land, livestock and degraded grassland decreasing by 2.3%, 13.6% and 10.7%, respectively. The stable to release stage(2011–2017) with population, cultivated land, livestock and degraded grassland decreasing by 2.6%, 0.2%, 10.6% and 3.8%, respectively.(2)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ACI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first increased slightly(–0.016–0.031), followed by a slight decline(0.031–0.003), and culminating in a rapid increase(0.003–0.088).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s, adaptability is high in the middle, moderate in the north, and low in the south.(3) The evolution of adaptability in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per capita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22.31%) and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livestock(23.47%) from 1990 to 2000, the desertified area(25.06%) and the land use intensity(21.27%) from 2000 to 2005, and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20.08%) and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livestock(18.52%) from 2010 to 2007.(4) Unde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the cyclic adapta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was propell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kinds of subjects: farmers and herdsmen on the one hand and rural comm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action affects the adaptive behavior of the two kinds of subjects, which in turn drives the cyclic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As a result,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developed alternatively between coordinated and uncoordinated states. Small-scale adaptive behavior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36.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为理解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本文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构建气候变化与政策实施双重驱动的农牧复合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评价体系,对1952—2017年达茂旗建旗以来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的阶段、特征、主控因子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 乡村人地系统经历了重组—快速发展阶段(1952—2002年),人口数量增长260%,耕地面积增长13%,牲畜数量增长134%,草场面积退化增加了16.33%;快速发展—稳定守恒阶段(2003—2010年),人口数量增长2.8%,耕地面积减少2.3%,牲畜数量减少13.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10.7%;稳定守恒—释放阶段(2011—2017年),人口数量减少2.6%,耕地数量减少0.2%,牲畜数量减少10.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3.8%。②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指数时间上呈现出缓慢上升(-0.016~0.031)、缓慢下降(0.031~0.003)、快速上升(0.003~0.088)的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度适应、北部中度适应、南部低度适应”格局。③ 1990—2000年系统适应性演化主控因子是人均有效灌溉面积(22.31%)、人均牲畜头数(23.47%),2005年是土地沙化程度(25.06%)、土地利用强度(21.27%),2010—2017年是农牧民人均收入(20.08%)、人均牲畜数量(18.52%)。④ 在气候暖干化与政策实施驱动下,农牧户与乡村社区两个尺度主体相互联系构成了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层级结构,尺度间的关联作用影响着不同尺度主体适应行为,从而影响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趋势,使系统结构与功能呈现“协调—不协调”的循环往复波动发展态势。同时,小尺度的农牧户生计适应行也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未来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37.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陈勇 《中国沙漠》2018,38(4):872-880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2年起国家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后,草地生态明显恢复。作为草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禁牧政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政策的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性。基于宁夏盐池县入户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感知以及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感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理想的系统稳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但社会系统的适应性较低。农户普遍认为禁牧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对禁牧政策满意度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的感知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性感知差异较大。(2)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应对禁牧政策实施造成的影响。纯农户适应策略以收缩型为主,兼业户和非农户以调节型为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以收缩型为主,高收入农户以调节型为主。(3)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成本、自我效能和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适应性策略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福建沿海地区芦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华 《岩矿测试》2007,26(4):269-274
通过福建省沿海地区不同地质环境区芦柑果实、叶片、果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对比,在芦柑品质评判、土壤和叶片营养诊断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芦柑品质和产量的地貌、地质、地球化学因素。认为农作物营养平衡是制约农产品品质、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是影响农作物营养平衡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值偏低和ca等元素缺乏对芦柑品质影响最大。提出了优质高产芦柑果园土壤营养元素全量的诊断标准。土壤pH值偏低和ca等元素缺乏问题对柑橘生产的影响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9.
黄河中游的侵蚀环境与植被恢复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瞩目。在保证蓄水拦沙效益基础上,提高林、草保存率,使植被恢复得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是黄土高原环境整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流域、重点县水文监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地表覆被、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及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了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自然与人文要素对流域侵蚀产沙的综合影响和因子的权重分析,并利用天然降雨植被生态需水适宜性系数和林、草恢复度的概念,重点探讨了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尤其是多沙粗沙区退耕还林等土地利用方式宏观格局变化与植被恢复前景。研究表明,在植被生长主要依赖天然降雨的黄土高原,生物措施(植被类型)要与自然带相适应,应根据植被恢复度和植被生态需水适应性系数来进行宏观植被的恢复与实施。这是目前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进行水土保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减少垦殖率与保证老百姓的基本农田、造林种草与植被类型的自然适应性、以及控制泥沙作用中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合理布局等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0.
干旱沙区几种果树生理生态特性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择沙区栽培的金冠苹果、毛里斯苹果、新红星苹果、苹果梨、锦丰梨、民勤小枣等主要的经济树种及其常用砧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各树种光合、水分生理指标和合理灌水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及各树种和其常用砧木PV曲线的绘制。分析讨论了几种果树的主要水分参数、抗旱特性及对沙区干旱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首次提出以水势和相对含水量等生理指标来确定几种主要经济树种合理灌水方案的观点和方法。同时结合几种主要经济树种在河西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表现情况,对它们在河西沙区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河西沙区今后应以"三梨二枣和酿酒葡萄"作为经济林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