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2篇
  免费   1281篇
  国内免费   2424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2926篇
地球物理   489篇
地质学   1093篇
海洋学   2950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402篇
自然地理   53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440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湄洲湾海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福建湄洲湾1985-1992年海雾的气候特点,发现79%的海雾发生在2-5月。应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出版的历史天气图,对本区海雾进行天气学分型,结果表明,有89%的海雾出现在锋面偏北,南高北低,东脊型中,利用850hPa天气型的消空条件,结合气象因子和单站资料,得出了湄洲湾海雾的短期预报指标,并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992.
六横大岙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4月对码头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场调查,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区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水质中无机氮严重超标,超三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无机磷超一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有个别测站超二类标准。COD、pH、DO、油类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潮间带水质基本符合一类水质要求。底质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与铜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1)铜离子在海水条件下与沉积物的交换吸附为一价阳离子交换;(2)不同站位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不同;(3)铜离子在沉积物上的吸着行为存在着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994.
本文系统地分析国外几十年来用光学方法对海面微尺度波浪观测的研究方法和观测装置,从中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对于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5.
运用高频地波雷达测量表层海流矢量,一般均采用双站测量方案,因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昂贵的设备投入。该项研究在分析双站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海洋学原理和合理的假设,推导并给出了利用单站地波雷达测量表层海流的原理和公式,从而使单站测量表层海流成为可能。可预期该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降低了空间分辨率,但却可以大幅度降低观测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显著提高现场观测效率。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建立起的浅海水层生态动力学箱式模型,模拟了胶州湾北部1995年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溶解氧以及DOC和POC年变化特征。结果是合理的。通过模型参数敏感性实验分析,揭示了该模型系统的一些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南海及其邻近海域SST系统的点概率密度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空间点概率密度谱分析方法对南海及其邻近海域NCEPreanalysisSST候平均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海与其邻近海域的SST系统的结构均具有混沌特征,南海与孟加拉湾SST系统的耦合谱分布几乎一致;年变化最显著,年际变化次之,季节内变化相对较弱。邻近西太平洋SST系统中的准3a耦合振荡相当显著。对于季节内振荡,西太平洋SST系统强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SST系统。结果还表明季节内振荡(30~60d)是一种耦合振荡。  相似文献   
998.
研究了pH 和总钼酸根浓度对海水中钼酸根在针铁矿上吸附的影响。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假设海水中钼酸根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是在双电层的内Helmholt 层中的能量相等的不同位置上进行的,并考虑到吸附的钼酸根之间存在着横向相互作用,由此推导得到的吸附等温式可描述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S型吸附等温线,并计算得到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最大吸附量为4 .76 ×10- 5mol/g。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受溶液pH影响,吸附密度随pH 的增加而降低。加入到海水中的钼约有20 % 可被水合氧化铁的清除作用所转移。  相似文献   
999.
高宇  李爽  郝鹏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2023,54(6):1573-1585
海表面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未来变化趋势,对统计评估全球碳收支以及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酸化现象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的海面pCO2预测方法大部分基于有限的实测数据,然而实测数据存在着时间和地理方面的制约,且计算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时空观测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在海表面pCO2预测方面中表现出良好的潜力。然而,由于多种环境因素与海表面pCO2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无十分简单有效的相关模型来对海表面pCO2进行预测。为应对这一挑战,利用时空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ST-ConvLSTM)模型,通过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a浓度(chl a)和海面pCO2数据,预测南海的海面pCO2,并将2019年1~12月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对模型的表现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 ST-ConvLSTM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2021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含有23个功能组的舟山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当前舟山海域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并估算了褐菖鲉在舟山海域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舟山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000 (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4.277 ( 鳐类),石首鱼科、虾类和 鳐类为舟山海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是舟山海域生态系统主要的食物链。碎屑和浮游植物对食物网的贡献率分别为61.32%和38.69%。始于浮游植物和碎屑的营养传递效率分别是9.34%和10.50%,系统总营养传递效率是9.82%。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26,系统连接指数为0.372,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2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反映了舟山海域生态系统的成熟状态较低,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模型估算,当褐菖鲉生物量增加至8.6倍时,褐菖鲉达到生态容量0.007 95 t/km2,此时生态系统仍保持平衡,且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基本稳定。因此,褐菖鲉在舟山海域尚有较大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