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397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2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ce-going ship’s performance under the pack ice conditions, synthetic ice was introduced into a towing tank. A barrier using floating cylinder in the towing tank was designed to carry out the resistance experiment.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ncountering frequency between the ship model and the pack ice shifts towards a high-velocity point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ack ice increases, and this encountering frequency creates an unstable region of the resistance, and the unstable region shifts to the higher spee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for the same speed points, the ratio of the pack ice resistance to the open water resist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and for the same concentrations, this ratio decreases as the speed increase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 mean value of the heave motion increases as the speed increases, and the pitch motion tends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speed. In addition, the total resistance of the full-scale was predicted.  相似文献   
992.
结合距离-多普勒模型,推导了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影像定向中像点坐标粗差对误差方程的影响,分析了像点坐标粗差探测的必要性和难点;依据粗差的拟准检定法,针对SAR影像定向中的像点坐标粗差检定问题,设计了具体的解算流程和策略,首次将粗差的拟准检定法运用到机载SAR影像定向中。并分别利用模拟和实测数据进行了系统性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探测出多个粗差的位置,而且能够估计出粗差的大小。与SAR影像定向通常采用的最小二乘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明显提高SAR影像定向参数的解算精度以及后续的立体定位精度,对于修复受粗差影响的SAR影像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黄刚  刘先林 《测绘科学》2019,44(6):166-169,192
针对现有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影像语义分割方法存在的缺点,且该方向深度学习研究较少的问题,该文以国产机载全极化MiniSAR系统为依托,首先,对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影像语义分割方法进行了分析;其次,使用实验数据对该方法的分割精度进行了验证分析,单类分割最大像素精度达94.61%,全类均交并比达到86.83%,结果证明了该分割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极化SAR影像语义分割精度,在样本制作、提升效率、矢量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4.
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斑点噪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AR的应用。本文首先研究了常用斑点噪声滤波方法,在此基础上,将中值滤波与常用的Lee,Frost,Kuan滤波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斑点噪声抑制及边缘保持上明显优于传统的滤波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会受到相干斑噪声的污染,对SAR图像的后续处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快速离散曲波变换(FDCT)抑制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相干斑噪声的方法.先通过FDCT把SAR图像变换到曲波域中,得到曲波系数,再应用自适应阈值算法估计不同尺度、不同方位曲波系数的阈值,分别对曲波系数进行硬阈值和软阈值化处理,最后通过FDCT反变换恢复出图像.对单视SAR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并与小波去噪方法进行各种量化比较,结果表明,Curvelet滤波器要比Wavelet滤波器效果好,软阈值算法的效果比硬阈值算法好.基于FDCT的SAR图像相干斑去噪,不仅抑制相干斑能力比较强,而且在目标的边缘及纹理信息的保持上也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6.
INSAR技术在海州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露天矿边坡的变形监测一直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对边坡进行监测是近年来微波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INSAR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技术优势及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利用海州露天矿传统监测实测数据和INSAR监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NSAR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型露天矿边坡有效地监测,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评定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成绩。根据土木工程测量实习的特点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给出模糊综合评判的流程。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实用性较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测绘类实习中。  相似文献   
998.
殷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474-1480
正演模拟是叠前弹性波反演的基础.采用慢度法计算层状介质的叠前地震记录,分别对频率和慢度进行积分变换得到时-空域的地震道集,并对在慢度积分过程中产生的计算噪音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得到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需将地层细分,但地层层数很多时,计算量较大;而对地层粗分虽然会大大加快运算速度,但合成记录会丢失很多信息,文中给出了地层的划分原则.该方法能够计算出包括转换波和多次反射在内的全地震响应.但在提高合成记录精度的同时,也导致计算量增大、计算效率降低,因此,本文对基于慢度法全波场模拟进行了并行算法设计,采用计算域分割、工作池并行技术,建立了慢度法全波场正演模拟的并行算法,使得弹性波正演问题求解更加高效,为充分利用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叠前反演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烃渗漏效应会在近地表形成磁性蚀变带,因而可以根据磁性蚀变带产生的磁异常寻找油气异常区.为了减少利用磁力资料识别油气渗漏异常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满足多种地学资料集成管理和综合分析的需要,有必要建立一个集数据管理、实时处理、综合评价和制图功能为一体的判别系统.本文对建立判别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该系统以ArcGIS为二次开发平台,在继承ArcGIS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开发了常规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模块和基于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的重磁异常信号增强和特征提取等功能模块,用于实现近地表油气渗漏异常的地球物理检测与判别,能够为油气有利区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解释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南黄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与碳流途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6年夏季与冬季南黄海真光层内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速率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两种差异显著的水动力条件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并探讨了真光层生源碳可能的碳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夏季总初级生产力(碳)平均为30.69 mg/(m2·h),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南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冬季总初级生产力低于夏季,平均水平为21.73 mg/(m2·h),高值区北迁至海州湾附近;夏季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小型(42.8%)、微型(29.6%)、微微型(27.6%),冬季的为微微型(41.2%)、微型(36.5%)、小型(22.3%);真光层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水动力条件(混合与层化)引起的营养盐来源和光照的变化是初级生产力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用生态比值法对南黄海碳流途径的分析表明,微食物环在冬夏两季碳流途径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总体上看,南黄海浮游生态系统的碳输出潜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