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9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451篇
测绘学   250篇
大气科学   717篇
地球物理   506篇
地质学   417篇
海洋学   54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73篇
自然地理   75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基于GIS的丘陵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为例,运用景观格局原理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6--2009年期间耕地景观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理(驱动力)。结果表明:13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呈急剧减少的趋势,变化率明显高于省内丘陵区平均水平;耕地景观空间格局稳定性逐步降低,格局时空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显著;变化趋势受坡度、新增建设用地、人口密度、高程、城镇化水平、GDP、起伏度等负向驱动力与灌溉条件、等级公路水平、土地整理程度等正向驱动力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寇蕾蕾  向茂生 《测绘学报》2014,43(9):917-923
结合了圆迹SAR(CSAR)和地球同步轨道SAR(GEOSAR)的特点,地球同步轨道圆迹SAR(GEOCSAR)具有大面积区域观测、可获得目标三维信息、可对目标区域连续监测等优点。但GEOCSAR合成孔径时间长,完成整个圆周孔径测量的时间为24小时,而大气变化的时间尺度经常表现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因此大气折射率时间变化将会对GEOCSAR方位向聚焦成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考虑L波段GEOCSAR,因此对流层和电离层效应均不可忽略。文中建立了对流层和电离层折射率时间变化引起的相位误差模型,分析和推导了折射率时间变化对GEOCSAR方位向聚焦性能的影响,计算了引起L波段GEOCSAR聚焦性能退化的最小对流层折射率和电离层电子含量随机时间变化量,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3.
The Earth Observation (EO) data with their advantages in spectral,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great value in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many of the components that comprise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ecosystems for decades that are crucial to the understating of public health issue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shows that in conjunction with in situ data collection, EO data have been used to observe, monitor, measure and model man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vectors. Furthermore, satellite derived aerosol optical depth 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loyed to estimate ground-level PM2.5 concentrations, which have been found to associate with various health outcome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Landsat-like imagery data may provide important data sources to analyse and understand contagiou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at the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which are tied to urbanisation and associated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re is also a great need of data products from coarse resolution imagery, such as those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 multiangle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and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 to model and characterise infectious diseases at the continental and global scales.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at greater geographical scales have become unprecedentedly significant as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 intens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have been explored by using statistical, geostatistical and physical models, with recent emphasis on the use of machine-learning techniques such a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Lastly, we suggest that the planned HyspIRI mission is crucial for observing, measuring and modell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mpacting various diseases as it will improve both spectral resolution and revisit time, thus contributing to better prediction of occurr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arget intervention and tracking of epidemic events.  相似文献   
994.
永定河治理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32 m多光谱数据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信息与土地利用信息,利用1∶50 000DEM数据提取研究区坡度信息,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颁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评价研究区的水蚀风险等级;并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LandsatTM)调查数据,进行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995.
基于三维时空数据库的地信时空过程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GIS数据不断更新,大量的GIS历史数据也不断累积起来。本文即是着眼于如何有效利用累积下来的多个时期的数据,模拟地信时空过程,让人们能直观了解空间信息的发展变化过程。论文先介绍了由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建立的三维时空数据库,然后阐述了在此数据库支持下的地信时空过程可视化的实现技术。本文的研究是一次时态GIS与3D-GIS结合应用的尝试,实现了4D概念下更为逼真和动感的地理信息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随着大气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冬季大雪年际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增加了新的认识。认为大气环流对降雪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只是重要方面之一。新的观测事实启示研究者,冬雪的年际变化和差异还可能与其他影响气候变化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大气气溶胶特征有关。基于1980-2008年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和1980-2005年北方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大范围多雨雪以及少雨雪年度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8年,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多雨雪年为1980、1984、1989、1993、1998、2003年和2006年;少雨雪年为1982-1983、1985-1988、1997、2001年和2005年。根据1980-2005年华北逐年冬半年雨雪总量与北方地区同期AOD相关分析,揭示中国北方地区雨雪年度变化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_550m)的年度变化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同期资料AOD。。。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多雨雪与少雨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差异显著,多雨雪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偏厚,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地区AOD正距平的平均值达到1×10。-5×10^-3,冬季北方地区少雨雪年与此差异显著,AOD为显著负距平,其平均值为-5×10^-3。  相似文献   
997.
B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a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区域437站1958—2005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BeijingCli-mateCenter,B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a极端气候事件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对极端温度和降水多年平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尚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暖昼日数的模拟优于冷夜日数,全年冷夜日数的模拟优于冬季和夏季的模拟,而全年和夏季暖昼日数的模拟优于冬季的模拟。极端降水频次的模拟优于极端降水量的模拟;夏季和全年的模拟优于冬季的模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模拟较好,但冬季的模拟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偏小、北方偏大,而全年的模拟在长江下游及南部沿海地区系统性偏大;夏季和全年极端降水量的模拟系统性偏低,而冬季在北方偏高、南方偏低。2)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夏季和全年冷夜日数的全国较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再现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冬季冷夜日数的减少趋势,但模拟的趋势较实测偏弱。模式对暖昼日数长期趋势的模拟效果较理想,较好地反映出了大部分地区暖昼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的特征,但冬季的模拟尚有待改进。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夏季和全年极端降水频次的长期趋势,较好地刻画了极端降水频次"南增北减"的特征;模式对冬季极端降水频次的变化趋势几乎无模拟能力。同样,模式也较好地模拟出了极端降水量夏季南增北减的分布形势和冬季的总体增加趋势,但对全年的模拟不理想。3)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冷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异常变化的主要空间型,对EOF第一模态的时间演变特征具有一定模拟能力;但模式对第二模态时间演变特征的刻画能力较差。模式对极端降水指标的年际变化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部分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但模拟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部分区域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结果与实况甚至相反,模式对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还有待提高。所得结果可为BCC气候模式的改进及极端气候模拟、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南京市城市不同功能区PM10和PM2.1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Anderson-Ⅱ型9级撞击采样器测量了南京市鼓楼商业区、江北工业区、钟山风景区和宁六高速公路交通源春、夏、秋三季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PM2.1和PM10的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春季>夏季;ρPM10春季为167.47 μg/m3,夏季为 85.99 μg/m3,秋季为238.99 μg/m3;ρPM2.1春季为59.66 μg/m3,夏季为42.80 μg/m3,秋季为100.15 μg/m3。不同季节中ρPM10ρPM2.1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夏季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52;秋季次之,相关系数为0.783;春季相对较差,相关系数为0.613。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ρPM2.1ρPM10的质量浓度值差异很大,交通源>工业区>商业区>风景区。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基本一致,均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43~0.65 μm/m3和9.0~10.0 μm/m3。南京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大气粒子质量浓度谱为双峰分布,粒子主要集中在0.43~3.3 μm/m3的粒径段。江北工业区ρPM10ρPM2.1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14,略高于鼓楼商业区的0.797。  相似文献   
999.
一次夏季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数据,分析了2009年7月30日发生在南京地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及闪电数据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Ecap比起K指数(IK)等对于对流潜势预报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0 ℃层和-10 ℃层高度的降低有利于雷暴云的雷电活动;整个过程以负闪为主导,闪电强度越大,闪电频数也越高,每次闪电峰值后,都对应一次谷值;闪电数据与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叠加后分析发现,回波的生消演变对应着闪电频数和强度的生消演变,负闪主要落在强回波中心区域,正闪零星分布于回波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雷达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变化更能揭示闪电发生发展的机制,逆风区对应雷暴中心区域,不仅是强降水的中心区也是闪电的中心区,对逆风区的识别监测能够更好的指导雷暴预警报工作;利用雷达数据计算的云底动能施力参量,能够很好的描述支持闪电起电的热动力特征,云底动能施力对雷电增长的贡献有一段持续传输过程,该参量峰值比频闪峰值和强度峰值都约有0.5 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000.
湖北浠水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栗  陈正洪  靳宁  郭渠 《气象科技》2011,39(4):520-524
根据湖北省浠水核电站周边300 km×300 km区域范围内1964—2007年龙卷风资料,对龙卷风的时间分布和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卷风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冬季无龙卷风发生,以7月最多;一天之中,午后至傍晚最多,集中在16:00—18:59之间,龙卷风平均持续时间27 min。近44年,21世纪头7年中龙卷风出现最为频繁。龙卷风出现时,蒲福风力等级一般在10级以上,集中出现在12级;富士达风力等级集中出现在F0、F1级,F2级以上出现的几率较小。龙卷风多以自西向东方向移动,影响宽度平均1.20 km,平均带长21.66 km。龙卷风灾害主要是风灾,往往伴有冰雹、暴雨、雷击,破坏力极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