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326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79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51.
GPS技术可以确定验潮站水准点的地壳垂直形变,结合验潮数据获得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可以确定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采用我国3个沿海验潮站两期GPS观测数据,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地壳垂直运动速率。提出要监测验潮站的地壳垂直运动,最好采用多年连续GPS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852.
瞬时海面高模型及其在地球同步卫星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长建  韩春好 《海洋测绘》2004,24(1):9-12,16
首先给出了两种瞬时海面高模型并进行了精度分析。通过模拟定位,验证了这两种模型在地球同步卫星定位应用中的可行性。最后讨论了这两种模型在地球同步卫星定位中的应用前景,指出了进一步提高这两种模型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3.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了浅层地下水位整体变化的差异。表层沉积物渗透性相对较强区域,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剧烈;而表层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在6月中上旬存在低谷,但总体相对稳定;(2)潮汐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至少可达7km,但不超过15km。在其影响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位波动滞后于潮汐的时间存在年内变化,分为两个时间上持续各6个月的区间,二者数值相差约12h;(3)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升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农业活动也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研究,能够为本地区土地盐碱化、海水入侵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4.
介绍了连续重力观测潮汐与非潮汐信号提取与处理平台的平台架构、数据库、主要功能模块、技术特点与功能特性等。该平台面向中国地震重力站网的大网运维业务需求和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以连续重力数据处理中的潮汐信号处理、非潮汐信号处理、时频变换等科学计算为核心,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中国地震重力站网海量数据的自动清理、数据质量自动评估、数据产品自动产出,产出重力潮汐因子、时频图等24种数据产品,提升了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效能和地震重力站网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55.
台湾海峡地理位置独特,西侧海域海湾 岛屿系统普遍发育,显著影响了海域流场分布。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及其变化的精细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莆田南日岛西侧南日水道是连通兴化湾与平海湾的主要水道,是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的“咽喉”所在,在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中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全面认识台湾海峡西侧海湾 岛屿系统影响下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的年季变化,本研究利用布放在南日水道的座底观测系统获得的周年海流资料,结合同期气象风场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调和分析、滤波处理和小波变化等手段,研究了南日水道内海流的季节变化规律和驱动余流的动力要素,初步探讨了热带气旋等对海洋动力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为不正规半日浅海潮流,并具有明显的半月周期,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涨潮流主方向为 WNW 向,落潮流主方向为 SE—ESE向。旋转谱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以半日潮为主,逆时针能量强于顺时针,惯性周期无明显的谱峰。潮流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最强,秋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弱。夏、秋季的余流流速较其他季节明显偏大,表层余流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底层余流全年为北向流。观测点余流主要由风引起,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但频率统计结果显示二者方向不一致,表明余流在地形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向,其中潮致余流对表层余流贡献较小。小波能量图表明,双台风(热带气旋)期间风和余流均存在1 d及6 d左右的周期信号,二者密切相关。本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海洋环保以及海域科学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6.
九江-瑞昌5.7级地震定点潮汐形变的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857.
日本7级以上双震前泰安台伸缩仪固体潮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泰安台SS-Y伸缩仪自1998年2月运行以来,EW分量仅出现了两次固体潮畸变变化,分别对应发生在日本的2003年9月26日8.0、7.1级双震以及2004年9月5日7.2、7.4级双震。异常变化量值分别为3×10-8、6.3×10-8,持续时间分别为7小时、3天;而且震前异常应变性质与震时山东省各台伸缩仪同震应变性质较一致,与测震仪初动反应的受力状态一致,异常信度较高。认为是板块边界俯冲带强震的静地震现象,并对异常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8.
Based on linear poroelasfic and hydrogeology theory, a mathenmatical expression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level clmnge and aquifer volume strain is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earth tidal theory, we analyze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from well-aquifer water level change to earth tide of volume strain and present a method of volume strain inversion from water level clmnge.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inversion with real observed data,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 good consistency. This suggests that the method of volume strain inversion from water level clmnge is proper. It will offer a reference for learning about hydrogeology characteristics, volume strain and searching for precursor anomalies.  相似文献   
859.
Nutrient input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has been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ince the 1960s. At the m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 has increased about three-fold in 40 years, from 20.5 μmol/L in the 1960s to 59.1 μmol/L in the 1980s and to 80.6 μmol/L in 1990–2004.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30%, from 0.59 μmol/L in the 1980s to 0.77 μmol/L in 1990–2004. The increasing nitrate input has arisen mostly from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here the river meets one of the most strongly developed agriculture areas in China. Responses of the coast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to the increasing nutrient inputs are also seen in the available monitoring data. First, a trend of increasing phyt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from 1984 to 2002 appeared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especially in late spring. Secondly, the proportion of diatoms in the whol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about 85% in 1984 to about 60% in 2000. Finally, red tides/harmful algal bloom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is area in terms of both number and scale. About 30–80 red tide events were recorded each year from 2000 to 2005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scale of some blooms has been in excess of 10,000 km2.  相似文献   
860.
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厦门地区虾塘引起赤潮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林元烧 《台湾海峡》1996,15(1):16-18
材料于1994年7月采自厦门及邻近地区对虾养殖池。塔玛亚历山大藻藻体细胞形态准圆形,长略大于宽。细胞和16-31μm,宽13-30μm。甲板排列公式为Ap,4',6″,6c,8s,其孢囊长椭圆形,长径22-26μm,短径18-22μm,表面光滑。采样期间虾池表层水温28-31℃,盐度15-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