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74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503篇
地质学   2497篇
海洋学   43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丁坤 《地质与勘探》2021,57(5):969-980
龙头沟矿床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内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本文以矿床中的黄铁矿及黄铜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室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LA-ICPMS和LA-MC-ICPMS测试方法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的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Co含量为(0.33~183.93)×10~(-6),Co/Ni比值介于0.035~1.9之间,且Co/Ni比值多小于1,表明黄铁矿可能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多具有沉积成因和沉积改造成因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中Au的富集可能与中低温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第Ⅰ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1‰~3.74‰,均值为1.71‰,显示出幔源硫特征;而第Ⅱ阶段的δ~(34)S=-13.99‰~13.35‰,均值为2.17‰,介于0±3‰之间,显示该阶段可能是幔源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第Ⅲ阶段δ~(34)S=7.44‰~14.72‰,低于围岩(δ~(34)S=18.14‰~20.54‰),显示该阶段可能有地层硫参与,是上升的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硫同位素特征指示硫可能由幔源和赋矿围岩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922.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雪冰中痕量元素的空间分布与主要来源,对2019年7—9月在青藏高原七一冰川、八一冰川、岗什卡雪峰、煤矿冰川、玉珠峰冰川、古仁河口冰川以及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采集的表雪样酸化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试了常量元素Al、Fe与痕量元素As、Ba、Co、Cr、Cu、Li、Mn、Mo、Pb、Sr、Tl、Zn、Cd共15种元素的含量,通过Jonckheere-Terpstra非参数检验分析痕量元素空间分布趋势。结果表明:中部煤矿冰川和玉珠峰冰川浓度最高,南部古仁河口冰川和玉龙雪山最低,东北部3条冰川居中;本研究与其他研究区关于冰川As、Cu、Pb、Zn、Cd浓度对比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冰川中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中部>北部>南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o、Cr、Cu、Tl、Fe、Li、Mn、Mo、Sr元素主要受粉尘输入影响,Pb、Cd、Zn元素受人为源影响较大(例如有色金属冶炼、交通排放、化石燃料燃烧等)。后向轨迹结果表明,东北部3条冰川主要受东北和西北部地区影响;中部冰川元素来源复杂,以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的粉尘输入为主,且受西部临近煤矿和交通运输影响;南部冰川主要受南亚和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区影响。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丰富青藏高原雪冰痕量元素数据库,为评估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的污染和水源区的潜在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3.
黔西南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架底金矿作为黔西南地区近年来在玄武岩中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床,其金的赋存状态一直备受关注。前人研究表明,含砷黄铁矿是架底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然而对架底金矿载金黄铁矿以及金的赋存规律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章结合野外实际调研以及室内显微岩相观察研究,首先对矿区黄铁矿进行了期次的划分;然后利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期次的黄铁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架底金矿的黄铁矿中,S、As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Au、As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成矿前黄铁矿与成矿期、成矿后的黄铁矿核部具高S、Fe,低As、Au等相似的特征,成矿期黄铁矿的环带具高As、Au的特征,与成矿后的环带(高As不含Au)相比较具明显差异,两者属于不同的热液事件。据此判断矿区载金黄铁矿的结晶顺序为:草莓状低砷无环带黄铁矿→含砷环带黄铁矿(含金)以及均质无环带的细粒黄铁矿→高砷环带黄铁矿(不含金)。这一结论对架底金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24.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中国当前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污染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重金属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镉的点位超标率为7%,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本文介绍了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梳理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分析的传统和新兴方法技术,包括重金属全量、化学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态含量等。同时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如分子水平上的重金属元素检测和生物传感技术应用于重金属元素检测。考虑到土壤系统的复杂性,未来发展的重点应实现地学、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加强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形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有效度分析检测指标体系,使评价方法科学化、标准化、统一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有关分析测试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相似文献   
925.
为支撑雄安新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完善中国土壤污染评价体系,文章以雄安新区某废旧金属冶炼区为研究区开展地质调查,采集541件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中的Cd、Hg、Pb、As、Cu、Zn、Cr、Ni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pH,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重金属元素的组合及分布特征,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Cu、Zn、Cd、Pb元素超标主要受冶炼活动影响,As、Hg元素高值异常主要由受唐河污染的地下水灌溉引起;单因子污染指数超标比例大小顺序为Cd>As>Cu>Zn>Pb>Hg>Cr=Ni;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54%的样品达到了污染水平;地质累积指数超标比例大小为Cd>Cu>Pb>As>Zn>Hg>Ni>Cr,Cu、Cd、Zn、Pb、As极重污染比例分别为13.5%、10.2%、9.1%、10.9%、17.2%;Cd和Hg是主要的生态危害元素,Cd中等-强生态危害比例为65.2%,Hg中等-强生态危害比例为71.3%;非致癌风险因子主要为As、Cr、Pb,95.2%样品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超过了1,29件样品中As对儿童的致癌风险超过10-4,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对儿童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26.
The Bering Sea is an area of high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with large populations of sea-birds, demersal and pelagic fishes, so it seemed desirable to assess the bioaccumulation of trace metals in the ...  相似文献   
927.
为探讨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采集了渤海湾和莱州湾共7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萃取金属(SEM)、有机碳(TOC)等参数,应用平衡分配模型(EqP Model)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研究显示,有8个站点超过了EqP Model的毒性阈值,显示潜在生物毒性,而61%的站点应无生物毒性。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的总含量,应用几种常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行了评价虽然有部分站点的Cu、Ni、Cr超过了基准值,但与渤海的背景值比较,这些基准值可能并不适用于评价渤海沉积物。研究显示,EqP Model可以更有效的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毒性,尤其针对我国近岸海域的沉积物,TOC和AVS含量偏低而重金属生物毒性偏高的情况可能普遍存在,更应积极考虑应用EqP Model进行重金属生物毒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928.
结合前人研究工作,利用P507可有效分离银ICPMS测定的Zr,Nb等干扰元素,对P507负载泡塑分离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银进一步验证讨论,以便该方法在行业内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促进行业内地质样品中Ag及微量元素测试的效率与测试技术的提高,实现地质样品中痕量银及微量元素ICPMS同步快速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929.
In recent decades, polar regions of the planet have witnessed an increase in human presence. Antarctic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pristine regions of the world, but it could be affected by pollutio...  相似文献   
930.
Zhou  Xun  Shen  Ye  Zhang  Hua  Song  Chao  Li  Jingwei  Liu  Yan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15,14(3):475-483
Natural weak acidic groundwater occurs in the unconfined and confined aquifers consisting of Quaternary and Neogene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near Beihai in southern Guangxi, China.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groundwater has low TDS(less than 200 mg L-1) and low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less than 100 μg L-1) with a deceasing tend in contents of the Lanthanides(rare earth elements, less than 1 μg L-1) towards higher atomic number. The groundwater ranges in p H from 3.33 to 7.0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5.12(even lower than that of local rainwater, 5.88). p H values in the groundwater are a bit higher in rainy seasons than those in dry seasons and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rend with time. The average p H value in groundwater in the confined aquifers is even a bit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nconfined aquifer.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suggest that H+ in the groundwater may be derived from dissociation of H2CO3, release of the absorbed H3O+ in clay layers and the acidity of rainwater. The H2CO3 in the groundwater may be formed by dissolution of CO2(g). Minerals in the unconsolidated sediment are predominated by quartz with small amount of clay minerals. The sediments undergoing a long-term weathering contain low levels of soluble constitutes. Lack of alkaline substances in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s also helpful in the accumulation of acidity of the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