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687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968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457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2017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聂高臻  高拴柱 《气象》2018,44(1):206-212
2017年10月环流特征如下: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地区西风带为4波型分布,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位置明显偏西。全国平均降水量46.2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29%,为1961年以来第八高;全国平均气温10.6℃,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3℃。10月我国的大范围降水过程有6次,主要冷空气过程3次,其中8—10日降水过程伴随冷空气活动,给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东北南部带来该地区该季节较罕见的大范围强降水。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10月中旬登陆广东雷州半岛,给华南带来大风、降水。下旬我国北方出现一次雾 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72.
2017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环流形势,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且强度较夏季增强;9—10月,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强度接近常年,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中高纬度西风带较为平直,槽脊活动不明显;11月,经向环流增大,冷空气势力增强。我国近海海域主要有14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大风有9次,冷空气大风有11次,两者共同影响下的大风过程7次。有24次2 m以上的大浪过程。未出现雷暴大风和大范围的海雾过程。期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1个热带气旋,其他海域共有热带气旋18个,分别为:北大西洋9个、东太平洋7个、印度洋2个。海表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73.
利用2000—2014年上海台风所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和中央气象台路径和强度综合预报资料,分析登陆台湾岛的台风在登陆前48 h和登陆后18 h期间的强度和路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有35个台风登陆台湾岛,其中29个资料完整的自东向西登陆台湾岛的台风过程中有26个发生在7、8、9月,登陆频数为89.7%。台风在登陆前48~18 h内强度逐渐增强,以后基本保持不变,一直持续到登陆前6 h,之后开始减弱;从登陆前6 h到离开台湾岛后6 h的时间内,强度由41.0 m·s-1减小到29.6 m·s-1,共减小了27.8%。台风经过台湾岛前48~36 h预报移向比实况偏北,30~0 h预报路径偏南。另外,登陆前24 h和登陆后6 h台风强度变化线性回归关系式在2015年登陆台湾岛的台风个例中得以验证,可以在业务预报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74.
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红师  练继建  宾零陵  徐奎 《地理科学》2018,38(12):2118-2124
以沿海城市海口为例,运用三维Copula函数构建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模型,开展多元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下的台风灾害事件联合重现期和失效概率的分析,提出全面评估台风灾害影响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三维Gumbel Copula函数能够合理描述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单变量作为设计依据会低估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台风灾害发生频次,相对于单变量重现期和二维联合重现期,三变量联合重现期的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防台措施设计标准的制定应全面考虑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且应充分考虑各致灾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设计期内的失效概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沿海省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灾、防灾政策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5.
基于2015~2017年台湾地区“苏迪罗”、“鲇鱼”、“海棠”等3次台风事件,利用地基GPS数据反演得到大气可降雨量(PWV),初步分析台风期间PWV与降雨量的关系,并利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进一步分析PWV与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台风发生期间,PWV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波动性剧烈;降雨发生时,PWV一定发生剧烈变化;在研究时域内,PWV与降雨量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PWV超前降雨量变化,PWV变化后的0~3 h发生强降雨。研究PWV与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短时降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6.
Wang  Kai  Hou  Yijun  Li  Shuiqing  Du  Mei  Li  Rui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20,19(2):263-271
Storm surge inundation is a major concern in marine hazard risk assessment during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In this study,a high-resolution coupled model(the 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the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 model)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orm surge inund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Hangzhou Bay region during Typhoon Chan-hom in 2015.The simulated hydrodynamic processes(sea surface wave and storm tide)were validated with measured data from wave buoys and tide gauges,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as satisfactory.The storm surge inund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was simulated for several idealized control experiments,including different wave effects(wave-enhanced wind stress,wave-enhanced bottom stress,and wave radiation stress).Dike overflowing cases with different dike heights and dike breaking cases with different dike breach length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simulation.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incorporating wave effects in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storm surge inundation.Dike heigh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magnitude and phase of the maximum inundation area in the dike overflowing cases,and dike breach lengt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mpa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maximum inundation area in the dike breaking cases.This study may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accurate coastal inundation simul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977.
2010年11月5日发射的风云三号B星 (FY-3B) 是我国第2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2颗星。其上装载的微波湿度计 (MWHS) 在183 GHz水汽吸收线设计了3个大气探测通道,在大气窗区150 GHz设置了双极化通道。该文主要对FY-3B微波湿度计系统进行介绍,分析其在轨5年的性能,对仪器在轨关键性能参数进行了长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仪器各通道灵敏度均优于0.4 K,其中通道1,2,4,5的灵敏度优于0.3 K,定标精度稳定在0.3~0.55 K,未出现恶化现象, 同类型在轨载荷星下点处匹配数据交叉比对,相关系数优于96%。分析表明,该仪器在轨性能和数据质量均优于FY-3A微波湿度计。同时,利用微波湿度计实测数据,着重分析2015年6—7月若干台风的生成、演化、增强和消亡的整个过程,并对台风区域强降雨监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78.
2015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正龙  高拴柱 《气象》2016,42(1):122-128
2015年10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地地区存在单极涡,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中高纬环流为4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西,强度偏强。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9.5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10.3%;全国平均气温为11.0℃,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7℃。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共计62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月内共有4次强降水过程,其中10月3—6日,广东中西部和广西东部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冷空气势力较强,共有4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我国中东部出现3次大范围雾 霾天气。10月4日,今年第22号台风彩虹以强台风级在广东沿海登陆并造成重大影响,登陆强度追平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979.
T639台风预报误差与环境场变量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奕武  高拴柱  钱奇峰 《气象》2016,42(12):1506-1512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全球谱模式T639L60(简称T639)数值预报结果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台风最佳路径数据,基于2009—2010年的样本,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的环境场预报变量与路径预报误差的相关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T639台风中心预报误差与环境风整层垂直切变、400 hPa台风环流强度的24~120 h各预报时效线性预估模型(建模样本数分别为299、232、170、117和84个),并利用2011年的样本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样本数分别为182、146、117、85和61个)。初步结果表明,环境风垂直切变与路径误差呈正相关,台风各层环流强度与路径误差大致呈负相关,其中400 hPa上的负相关性最明显;由环境风垂直切变与400 hPa台风环流强度建立的线性预估模型能对路径预报误差作出定性估计,其中24h预报时效的预估模型有较好的预估效果。  相似文献   
980.
2004年夏季的天气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简要介绍了2004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4年汛期预测的结果.总体上看,2004年夏季江淮流域的降雨分布较均匀,没有造成大江大河及大范围的洪涝,中高纬度典型的梅雨环流形势没有完全建立,西风槽活动频繁.夏季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7月15~20日)是高空低压槽前的持续性暴雨.2004年夏季华北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多,多为低槽冷锋造成;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明显偏多,8月登陆浙江、福建的2个台风破坏力较大;江南和西北都出现了较强的高温天气,江南和新疆的高温分别为副高和大陆高压造成;9月2~5日川东和重庆的降雨与低涡在该地区的稳定维持有关.从汛期实时降水预测结果看,预测系统对6~8月江淮雨带及其暴雨中心的预测较为准确,对大范围的雨带无漏报和空报.而对华北地区降雨而言,预测评分要低于江淮梅雨,这可能是因为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特别是降水的物理过程未能完全准确反映华北地区的情况.要提高华北地区降雨的预测水平,今后应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