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1044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热处理对致密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密气藏低孔低渗和超低含水饱和度等特征使其潜在水相圈闭损害严重,致密天然气产出表现为多尺度特征.选取泥页岩、致密砂岩和致密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100~600℃高温处理对岩心渗透率、孔隙度、重量、长度、直径和声速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泥页岩的热开裂阈值分别在300~400℃、300~500℃和500~600℃;高温处理后,岩心重量和密度降低,体积增加,泥页岩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幅度最显著,600℃处理后声波时差比常温时岩心声波时差提高了1.3倍.热处理消除了水相圈闭和粘土矿物膨胀损害,提高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恢复或改善致密储层多尺度传质,有利于致密天然气资源开发,但同时高温使岩石破裂,扩展天然裂缝或产生新裂缝,导致工作液漏失,因此,热致裂给勘探开发致密天然气提出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92.
地震数字化观测数据不正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仪器故障、电源故障和通信故障.通过总结厦门地震台RTP-1观测仪的一次电源故障的处理经验,供其他台站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循环荷载下石灰改良膨胀土临界动应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葆春  白颢  孔令伟 《岩土力学》2009,30(Z2):163-168
为探讨各影响因素对石灰改良膨胀土临界动应力的影响规律与程度,进行了振动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含水率与振动频率下石灰改良膨胀土的临界动应力。基于本文的试验结果,通过石灰改良膨胀土脆性破坏机理分析和临界动应力的影响因素探讨表明,由于石灰的改性作用,导致改良后膨胀土的塑性降低,表现出脆性性质;质量控制指标(掺灰比和压实系数)是影响石灰改良膨胀土临界动应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改性后动力水稳定性较好,石灰改良膨胀土临界动应力受含水率变化的影响有限;而外部动静荷载形式与程度(振动频率和围压)的影响程度较弱。即在保证掺灰比和压实系数的前提下,石灰改良膨胀土的临界动应力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4.
湛文涛  赵文建  倪啸  杨和平 《岩土力学》2009,30(Z2):239-243
基于膨胀土可以直接用作路堤填料的分类指标体系,在室内开展了3种不同膨胀土的物理性质、击实性状、强度特性试验研究,验证广西百隆高速公路膨胀土路段的膨胀土也可以直接用作路堤填料,并结合现场实体工程的效果验证用改进CBR值、改进CBR膨胀量和稠度3指标作为膨胀土路堤填料的分类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通过对标准CBR试验和改进CBR试验的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用改进CBR试验法评定膨胀土承载强度的合理性。由百色膨胀土的不浸水CBR试验,说明可以用封闭包盖对百隆路膨胀土路堤进行物理处治。实体工程中采用土性最差的1号膨胀土做填芯和用红黏土包边,得到的工程效果令人满意。由室内外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这3种百色膨胀土都可以直接用作路堤填料。  相似文献   
995.
鄢治华  刘志伟  刘厚健 《岩土力学》2009,30(Z2):465-468
某电厂边坡位于黄河II、IV级阶地之间,最大高度达55 m,主要由上更新统黄土、粉土、砂砾石层及下更新统砂砾卵石层组成。厂址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黄土具有湿陷性;电厂施工及冷却塔等建筑物运行后会对土体的含水率有一定的增加。针对边坡的工程特征,在勘察中获取了多种含水状态下的土体力学参数,在多种工况条件下对边坡进行治理设计。分析认为,在掌握边坡特征和变形破坏模式基础上,选取合理的参数、合适的工况,对边坡进行治理设计时才能符合工程实际,做到安全合理、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996.
深厚吹填粉细砂地基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越峰  周健  张庆贺  袁夏炜 《岩土力学》2009,30(5):1387-1392
结合上海某深水港集装箱堆场地基加固工程,基于深厚吹填粉细砂的工程特性,通过对无填料振冲挤密法加固的有效性和工艺参数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对加固前后的土体变形、超静孔压变化、工艺参数和加固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采用无填料振冲挤密法可以加固深层土体、增加粉细砂的密实度,有效消除不均匀沉降和液化危害,效果显著,并拓宽了振冲法的应用范围,可为在类似地基处理中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97.
对掺入不同聚合物乳液的7组21个混凝土试件进行不同荷载条件下的超声波测试,研究了聚合物乳液对混凝土声速和加权谱面积等声学参数与应力相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纯丙乳液和苯丙乳液能提高混凝土声-应力的敏感性,有机硅砂浆防水剂和聚醋酸乙烯乳液对混凝土声-应力敏感性有弱化作用,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对混凝土声-应力敏感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8.
多排埋入式抗滑桩在武隆县政府滑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县政府滑坡规模巨大,滑坡体长280~340 m,滑坡体厚15~35 m,滑坡推力最大达9 000 kN/m,采用一排抗滑桩难以抵挡如此巨大的滑坡推力。设计采用了多排埋入式抗滑桩进行支挡,将桩的长度减小了约1/3,节省了工程投资。介绍了该滑坡采用埋入式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多排桩的推力及桩的长度设计与计算,供同行或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高能级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设计施工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金林  水伟厚 《岩土力学》2009,30(Z2):457-460
对3 000~15 000 kN.m高能级强夯加固湿陷性黄土的工艺进行了详细地探讨,讨论了设计、施工、检测各个环节可能存在及所需要注意问题,供类似工程优化设计和现场指导施工、检测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Sediment cores from Lake Pepin, a natural lake on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reveal the historical trends in trace metal use and discharge in the watershed. Lead-210 date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of trace metals (Ag, Cd, Cr, Cu, Hg, Pb, V, Zn) in sediment cores from throughout the lake generally showed low and stable concentrations prior to settlement (circa 1830), peak concentrations between 1940 and 1975, and substantial decreases thereafter. Whole-lak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increased greatly over the period of record, from 79,000 metric tons year−1 prior to 1830, to 876,000 metric tons year−1 during the 1990s. Whole-lake accumulation rates of most trace metals peaked in the 1960s but decreased sharply after that. Sediment and trace metal accumulation rates decreased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and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the sediment and trace metal mass accumulated in Lake Pepin since 1800 was deposited in the upper 30% (by area) of the lake. The dramatic declines in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and accumulation rates in Lake Pepin sediments since 1970 coincide with increased pollu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fforts throughout the watershed,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treatment at a large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upstream. This is one of eight papers dedicated to the “Recent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publish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D.R. Engstrom served as guest 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