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2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916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689篇
地质学   2507篇
海洋学   46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53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1 Introduction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ki-netics mechanism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are thekey subject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Ma Zongjin andGao Xianglin, 2004) an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regional geological tectonics (Qia…  相似文献   
62.
孙秀喜  冯耀奇 《地下水》2005,27(5):389-391
本文采用流量级频率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流量及泥沙含量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河流在平滩流量时不仅输沙能力最大[8],而且输运污染物能力也最大,黄河下游水环境容量萎缩是平滩流量降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3.
李勇  ALDENSMORE  周荣军  MA  ELLIS 《地质学报》2005,79(5):608-615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利用数字高程模式图像和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方法研究和计算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剥蚀速率,结果表明:3.6 Ma以来龙门山的剥蚀厚度介于1.91-2.16 km之间,剥蚀速率介于0.53-0.60 mm/a之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地区岩石圈的弹性挠曲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的隆升机制具有以构造缩短隆升和剥蚀卸载隆升相叠合的特点。3.6 Ma之前,龙门山的隆升与逆冲推覆构造负载有关,以构造缩短驱动的构造隆升为特色;3.6 Ma之后,龙门山的隆升与剥蚀卸载驱动的抬升有关,并以剥蚀卸载隆升为特色,进而提出了龙门山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机制以剥蚀成山作用为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4.
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人类高强度活动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特点和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探讨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计算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控制目标反推模型"(COIM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控制断面径流量计算、控制断面水质指标计算、控制目标方程和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以郑州市为应用范例,介绍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应用及水环境调控对策制定.  相似文献   
65.
从维护生态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定义了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提出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去除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一种适合于对多指标体系的地下水库调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多层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具有能同时考虑定性与定量指标,又能将迭代结果与决策者经验知识相结合来确定多指标权重的优点,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基于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模糊识别模型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问题,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因子自身的数据结构特性,通过模糊识别模型得到样本的级别特征值,从而达到对待评价区域的识别、归类,同时可以得到各相关因子在评价过程中的贡献率,实例部分将模型应用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67.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vide a number of vital services for people and society, such as food, fibre, water resources,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future capability of ecosystems to provide these services is determined by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factors, land use,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Most impact assessments do not quantify the vulnerability of ecosystem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 such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y cannot answer important policy-relevant questions such as 'Which are the main regions or sectors that are most vulnerable to global change?’ 'How do the vulnerabilities of two regions compare?’ 'Which scenario is the least harmful for a sector?’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approach to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developed by the Advanc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alysis and Modelling (ATEAM) project. Different ecosystem models, covering biodiversity, agriculture, forestry, hydrolog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re fed with the sam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cenarios based on th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Each model gives insights into specific ecosystems, as in traditional impact assessments. Moreover, 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in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he policy-relevant questions listed above can also be addressed. A statistically derived European environmental stratification forms a key element in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y linking it to other quantitative environmental stratifications, comparisons can be made using data from different assessments and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68.
静压预制桩工程性状研究──以河南某电厂技改工程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河南某电厂技改工程为例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 ,探讨了影响静压预制桩沉桩深度成因 ,分析了静压桩承载力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证明静压桩的沉桩深度和承载力与地基土的性状密切相关。对于河南某电厂技改工程场地 ,尽管桩端进入砂较小深度 ,却可以在桩端平面附近良好土层的作用下提供较大的端阻力。  相似文献   
69.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0.
大别山东部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大别山东部主要花岗岩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基础上 ,探讨了花岗岩体的物质来源、成岩模式及其构造意义。研究表明 :(1)大别山东部出露的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物质来源基本相同 ,且源区具有古岛弧的特征 ;(2 )各岩体的成岩模式呈现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的特征 ;(3)花岗质岩浆上侵的构造环境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转折的大背景有关。伸展拉张过程造成的地幔上涌不但是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条件 ,也对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