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971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后储层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注水开发模拟实验及现场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压汞实验、物性测试等方法对模拟实验前后岩芯进行分析,研究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开发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增加,渗透率总体明显降低,渗透率平均变化4.72%;水驱后孔隙度平均增加0.15%,而孔隙组合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退汞效率平均降低4.39%;喉道中值半径变小但分布类型没变化;储层润湿性整体向亲水方向发展。低渗透储层特征发生变化的机理主要是:储层中颗粒和填隙物在注入水的冲刷作用下发生溶解、破碎和迁移,一部分被水冲出,一部分滞留在细喉道处形成堵塞,导致孔喉连通性变差,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注入水冲刷作用使储层岩石表面及孔喉表面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储层润湿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2.
砂土渗透系数的细粒效应与其状态参数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渗透仪进行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土的渗透性能试验,通过引入粒间状态参量概念,探讨砂土渗透系数的细粒效应及其与表征砂土各种状态参数的相互关联性。发现砂土渗透系数总体上随细粒含量增加而减小,当细粒含量小于5%时影响较小;细粒含量在5%~10%时,渗透系数随细粒含量增加而急剧减小;而当细粒含量大于25%后,砂土的渗透系数则基本趋向相对稳定值。基于5种不同表征状态参数的拟合分析,表明采用现有常用的经验模型尚难以简便、有效地预测各种细粒含量砂土的渗透系数,而利用粉粒间孔隙比则能更好地反映细粒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且其与渗透系数在半对数坐标内基本呈现线性关系,说明粒间状态参量适宜用来描述砂土渗透系数的细粒效应  相似文献   
993.
建立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了冻融作用对垃圾填埋场防渗层防渗和去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对垃圾填埋场防渗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渗透系数和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均有重要影响;冻融前的渗透系数均低于国家标准(1.0×10-7 cm/s),冻融后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增加2~6倍;防渗层对COD、Cl-和NH+4的去除率分别从冻融前的68.6%、31.6%和70.5%变为86.2%、18.2%和23.0%。  相似文献   
994.
蔡国庆  赵成刚  刘艳 《岩土力学》2011,32(5):1405-1410
高放核废料地下处置、城市供热管道及埋地高压电缆等工程建设的进行,使得考虑温度影响的非饱和土渗透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考虑温度效应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基础上,结合利用土-水特征曲线预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方法,建立了一种预测不同温度下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所建立的表达式是针对土-水特征曲线的整个吸力范围,从而使得其在应用上更具一般意义。利用MX-80班脱土和黄土土样的试验结果,对不同温度下相对渗透系数随吸力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5.
荆门弱膨胀土的胀缩与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葆春  孔令伟  郭爱国 《岩土力学》2011,32(Z2):424-429
以荆门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完整的胀缩与渗透特性试验,获得了5种不同压实度下膨胀土及其石灰改良土的胀缩与渗透特征。结果表明:膨胀土的膨胀力-干密度关系可用幂函数表达,而无荷膨胀率、有荷膨胀率、体缩率与干密度均非单调关系;由于压实与膨胀效应的耦合作用,95%压实度下膨胀土的无荷膨胀率、有荷膨胀率和体缩率均较小,若直接利用膨胀土进行路基与地基填筑,该压实度下土样不仅具备较大的刚度与强度且胀缩变形较小。经石灰改性后,膨胀力与湿胀变形基本消除,干缩变形大幅降低,胀缩总率仅为0.7%。膨胀土与石灰土渗透系数均很小,且都随干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其与干密度的关系仍可用幂函数描述;石灰土的渗透系数大于相应压实度下的膨胀土;而当二者干密度相近时,渗透系数接近。  相似文献   
996.
影响一号向斜煤层气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回顾该地区煤层气勘探历史的基础上,从影响煤层气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出发,论述了煤层渗透性及决定煤层渗透性的古、今地应力场特征、煤层天然裂隙发育程度、现今有效地应力大小以及地层压力、等温吸附/解吸特征、含气饱和程度及气体扩散速率等;探讨了一号向斜不同部位煤层气开采具有的不同地质影响因素。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有利于煤层气进一步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997.
广义平面应力条件下径向渗流的液固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了多孔介质渗透率随孔隙变化的特点,建立了基本方程;对于广义平面应力条件下的径向渗流问题,提出了解耦方法,并求出了耦合条件下的孔隙压力及介质应力、应变、位移的解析解。实例计算表明,耦合效应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998.
Permeability Tensors of Anisotropic Fracture Network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alytical models are presented to provide enhanced capabilities for modeling fluid flow through natural fractures nested in parallel plate type configurations. The modeled fractures may be arbitrarily positioned, but sub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consistent parallel sequences. The derived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fracture permeability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xtension to those in which flow within fractures is uniform and isotropic. This modification offers a corre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permeability calculations whenever fractures are oblique to the flow orientation. For the fracture flow scenarios, the graphical solutions show the permeability envelope normal to any arbitrary planes within the calculated domain. Consideration of rock anisotropy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determining the formation permeability in cases where natural fractures exhibit a dominant control in regional fluid flow.  相似文献   
999.
SQ高温高压无固相无相钻井液是一种由加重剂、粘度调节剂、缓蚀剂和除氧剂组成的无机钻井液,它对储层渗透率的恢复值高( 比现有的钻井液高出10% ~13 % ) ,具有腐蚀性弱(0.049mm/a) 、与地下水和CO2 等混合后不产生沉淀、耐高温( > 80 ℃) 、密度高(1 .51 ~1 .70g/cm3)等特性,故对油气层和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应性强的大型油田钻井液。  相似文献   
1000.
Tidal loading causes fluid flow through permeable seafloor and between regions of contrasting elastic properties or porosity within subsea formations. We examine theoretically the dissipation of energy by these flows and its global significance as a mechanism for tidal energy dissipation. Expressions are given for energy dissipation rates in layered formations due to vertical flow caused by tidal loading, but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dissipation by other flow patterns. We consider flow near the seafloor, in gas-bearing sediments, and in highly fractured permeable igneous crust. Energy dissipation by the first two mechanisms is negligibly small globally, although it may be locally significant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flow in fractured crust may have greater energy dissipation, but the total amount is limited by the thickness of the permeable layer. Based on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subsea hydrogeology, tidally induced flow in subsea formations appears to make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observed global tidal energy diss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