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2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405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431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9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wo pollen records from La Chonta bog (2310 m altitude) and one pollen record of a soil profile (2430 m altitude) at a short distance from the bog permi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egetational history and climatic sequence of probably the last ca. 80 000 yr of the Cordillera de Talamanca, Costa Rica. The three pollen records can be correlated on the basis of three radiocarbon-dated horizons (> 39 900 yr BP, 34 850 yr BP and 1390 yr BP) and palynostratigraphy. Pollen concentration data provide indirect time control between radiocarbon-dated horizons of the La Chonta 2 core. During the Early Glacial successive fluctuations of the upper forest line occurred between ca. 2300 m and 2800 m altitude and the bog is alternately situated close to the subalpine rainforest belt and in the uppermontane rainforest belt. During the Pleniglacial (ca. 50 000-13 000 yr BP) the forest line fell to ca. 2000 m altitude and paramo vegetation surrounded the La Chonta site.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the forest line shifted rapidly in ca. 270 yr to 2700–2800 m altitude and the lake became surrounded by Quercus-dominated upper montane rainforest during a period of ca. 1655 yr. A distinct climate cooling (by 2–2.5°C) followed during ca. 580 yr and the upper forest line dropped to ca. 2400 m altitude. This temperature rebound is probably equivalent to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In the depression extensive Alnus carr and swamp vegetation developed. Finally,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forest line shifted to 3300–3500 m elevation and the lower montane rainforest reached close to ca. 2300 m altitude.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Holocene subparamo scrub with Hypericum, Puya, Compositae, Escallonia and Ericaceae largely replaced Alnus carr and the regional and local vegetation closely resembles the presentday composi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to Holocene transition a shift of the upper forest line of ca. 1400 m is inferred, corresponding to a glacial temperature depression at 2300 m altitude of ca. 8°C.  相似文献   
992.
城市人工湖泊水生植被生态恢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实验在藻类响应型城市人工湖泊中,用围格恢复沉水植被,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结果证明:夏季透明度<0.4 m时,应用凤眼莲可快速改善透明度,0.30盖度的凤眼莲在夏季30-40 d内使水体透明度从不足0.3 m提高到0.6 m以上,并验证了透明度的改善与盖度的正相关程度.通过短期引种漂浮植物调节水体透明度,成功恢复了菹草 伊乐藻群落,透明度较上年同期稳定提高70%,Chl.a浓度降低50%,水体富营养水平下降,有效修复了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一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  相似文献   
994.
崔子恒  贺娟  贾国东 《地球科学》2021,46(1):331-340
为了讨论末次冰期以来巽他陆架东北部植被情况及巽他陆架在冰期时的碳循环意义.对位于南海西南部陆坡的18252-3站位岩心柱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组分的平均链长(ACL27-33)、碳优势指数(CPI27-33)、烷烃含量(∑oddC27-C33)、及烷烃比值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末次冰期以来CPI27-33表现出与海...  相似文献   
995.
李加林 《海洋通报》2006,25(6):91-96
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为例,运用MODIS数据探索沿海带状植被NDVI/EVI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返青(出苗)、抽穗、种子成熟等主要物候期在VI曲线上均能得到很好体现。本研究可为监测互花米草盐沼扩展趋势、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沿海其它带状植被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降水-植被耦合关系及其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炯心 《地理学报》2006,61(1):57-65
降水、植被与侵蚀过程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地表过程领域中重要的科学问题,迄今未能完全解决。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森林覆盖率和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非线性变化。发现了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变化过程中的临界点,即当年降水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很小且基本上不随年降水而变化;当年降水大于450 mm以后,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同时还发现,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变化过程也存在着两个临界点。当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降雨侵蚀力很小且基本上不随年降水而变化;当年降水量超过300 mm时,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年降水量大于530 mm以后,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增大的速率进一步加大。从分析与上述各临界点相联系的植被抗蚀力和降雨侵蚀力的对比关系入手,解释了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强度随年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图形,即随年降水的增大,侵蚀强度先是增大并达到峰值,然后再减小。并讨论了上述各个临界点对于黄土高原侵蚀治理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基于KPCA和SAM的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高分辨率遥感城市绿地信息自动提取技术是城市遥感技术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地分布破碎,林种多样,林相不齐,具有极强的非线性特征。核主成分分析(KPCA)可以表达图像像素间的高阶关系,因而可以提取图像的非线性特征,同时提供一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通过实验分析核函数的参数,比较变换前后的平均可分性,进行波段选择。将KPCA与SAM分类方法结合,构建基于KPCA的SAM城市植被分类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比传统的分类方法精度高。城市6种绿地类型的分类总精度为80.6%;合并为草地、园地与林地绿地类型时分类总精度达91.7%,可以满足城市植被分类与生态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8.
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及地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揭示阿尔金-祁连山区垂直带谱空间分布模式并进行地学解释。研究表明:北坡荒漠草原带的上限具有随经度变化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草原带的上限分布为线性模式,亚冰雪带的分布与7月份气温的零度层分布模式基本相同;北坡镜铁山以西的带谱中没有森林带,以东含有森林带,分布在25003300米的高度范围内。利用气象台站的地面及高空数据,计算了湿度———生长季平均温度露点差随海拔变化的梯度、多年平均温度、1月多年均温、多年平均降水指标以解释带谱分布,结果表明:由东向西,湿度梯度增大,以酒泉为界,西侧的露点温度差梯度大于0.12℃/100米,东部小于0.09℃/100米,与北坡山地森林带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9.
东亚飞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本文选择国家一类蝗区河北省黄骅市为实验区,用植被冠层孔隙度反演了该地区不同植被的LAI。从光学模型建立机理及数量分析的角度,分析和对比了四种由植被冠层孔隙度反演LAI的算法。结果表明,在四种估算方法中LAI-2000算法最适用于研究区植被LAI的估算。为了验证分析结果,用实测的植被盖度与四种算法反演的LAI进行了拟合。发现LAI与植被盖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LAI-2000算法最能反映研究区的植被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LAI与飞蝗发生面积的关系模型,发现两者之间呈负线性相关,即随着LAI的减小,飞蝗的发生面积呈线性增大。研究结果为实时、快速、大面积监测蝗虫种群动态奠定了基础,并为合理、经济地防治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重庆喀斯特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Introductio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with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center, extends across Yunnan Provinc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western Hunan Province, Hubei Province, and Guangdong Province, cove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