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583篇
海洋学   18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非等步长GM(1,1)模型及其在大堤沉降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非等步长数据,传统GM方法是构造等步长序列,生成1-AGO序列,再建立等步长GM(1,1)模型。考虑到变形观测序列非等步长特性,以相邻观测时间间隔为权,直接生成1-WAGO序列,建立非等步长GM(1,1)模型。将GM(1,1)模型应用于堤防工程沉降观测分析与预报,得到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2.
探讨了下一代卫星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路由策略、传输协议、移动性管理与QoS模型等几个方面,并对下一代卫星网络的研究热点和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3.
文章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图、T-logp图等资料,对发生于2011年6月13日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东部地区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雷达冰雹概率、垂直累积含水量、回波顶高、风暴追踪信息等产品以及自动站天气实况等发现,用于短时临近预报的雷达冰雹概率及风暴追踪信息产品在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与天气实况并不能很好地符合。其原因:一方面与雷达对风暴的跟踪和SCIT算法有关,另一方面表明天气背景以及短时强对流天气所具有局地性特点在短时临近预报中未能充分考虑。通过该个例的分析,对于业务人员认识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特点并提高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4.
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与两地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有关。黄淮气旋暴雨发生前24-12 h,地面图上影响系统可分为西路冷空气影响型和倒槽顶部发展型两种;高空图上,河南多受高压脊控制,700 hPa影响系统有"人"字型切变和低槽型两种,但与地面影响系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机理,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5.
利用MM5模式对云南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下垫面植被的敏感性试验,考察云南气候要素(降水、温度、湿度、风等)对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了解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在云南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提高对未来天气、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云南气候要素值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一般在近地面至700 hPa之间;下垫面植被覆盖率的锐减,使云南降水范围、降水量、空气湿度急剧减小,温度、风力、蒸发能力、干旱指数迅速增大,加剧了云南的干旱化和沙漠化,最终将导致云南的天气气候和环境生态系统偏离本来的平衡状态和演变过程。但下垫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对降水中心、冷(暖)中心、干(湿)中心位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6.
吐哈盆地低熟气评价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方法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难题,本文从低熟气的(低温)热成因机理出发,认为被广泛、成功应用于成熟的热成因天然气生成量评价的化学动力学理论仍然应该是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标定了吐哈盆地代表性泥岩、煤岩干酪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与可能部分成为低熟气先质的非烃、沥青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一起,构成了评价低熟气生成量的方法。标定结果表明,盆地内有机质成气的平均活化能低于其成油的活化能,而且成气过程中低活化能组分的含量也高于成油过程。这可能正是吐哈盆地的有机质在大量生油之前的低成熟阶段,能开始规模性地生成低熟气、从而导致工业性的低熟气聚集的内因所在。应用表明,吐哈盆地低熟气的总生成量可观,达到632.15×10^11 m^3,而且生气强度较高,最高达到100×10^8m^3/km^2以上。吐哈盆地低熟气资源量约为3.16×10^11~12.62×10^11 m^3。可见,盆地内低熟气具有可观的勘探潜力。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应该可被推广应用到其他含低熟气盆地的低熟气的评价当中。  相似文献   
147.
Experiments in a wave flume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nalyse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regular gravity waves and a submerged horizontal plate used as breakwater. A new method, based on the Doppler shift generated by a moving probes, has been used to discriminate the incident fundamental mode and the reflected fundamental mode.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to the wave number at different submergence depth ratios are presented. The accurate discrimination, by this method, of the phase-locked and free modes allows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higher harmonics generated by the breakwater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aves and the submerged plate. The transfer of energy from the fundamental mode to higher harmonics is very large in the cases of small submergence depth ratios. The vortices produced at the edges take part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er harmonics by interaction with the free surface but involve, at the same time, a dissipation process that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breakwater.  相似文献   
148.
A vortical mechanism for generation of astrophysical jets is proposed based on exact solutions of the hydrodynamic equations with a generalized Rankine vortex. It is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 Rankine vortex in the polar layer of a rotating gravitating body creates longitudinal fluxes of matter that converge toward the vortex trunk, providing an exponential growth in the angular rotation velocity of the trunk and a pressure drop on its axis. The increased rotational velocity of the vortex trunk and the on-axis pressure drop cease when the discontinuity in the azimuthal velocity at the surface of the trunk reaches the sound speed. During this time, ever deeper layers of the gravitating body are brought into the vortical motion, while the longitudinal velocity of the flow along the vortex trunk builds up, producing jet outflows of mass from its surface. The resulting vortices are essentially dissipationless. Dedicated to the 100-th birthday of Academician V. A. Ambartsumya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strofizika, Vol. 51, No. 2, pp. 201–218 (May 2008).  相似文献   
149.
曲彦胜 《地质论评》2019,65(Z1):171-172
正新疆北部石炭系发育一套巨厚的混杂有火山物质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以及类型等指标显示具有作为烃源岩的潜力。笔者综合运用薄片等分析资料将其划分为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含碳质泥岩,并分类研究了其地球化学特征。针对富火山物质烃源岩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低的特点,首次运用生烃模拟实验结合数值模拟开展其有机碳含量恢复,建立了不同火山物质含量烃源岩有机  相似文献   
150.
为了研究煤体静载破坏中低频磁场变化特征及其产生机制,进一步完善煤矿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研究了煤体静载破坏中低频磁场时、频谱特征,并结合微震信号提出了低频磁信号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煤体静载破坏中所产生低频磁场信号强度为19~156 nT,信号最大幅值、能量与试样强度、加载速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垂直于裂纹扩展面磁场最强,平行于裂纹扩展面磁场最弱。并结果微震信号提出了低频磁场产生机制。低频磁场与微震信号具有时、频域同步性,带电裂纹面随微震信号同频振荡为低频磁场产生机制。现场放炮破煤低频磁信号由簇状脉冲信号及小幅震荡信号组成,其中簇状脉冲成分产生于炮后振动波带动带电壁面的同频振动,而小幅震荡成分是巷帮煤壁趋向新应力平衡状态时发生的横向拉伸破坏及带电煤碎屑运移、摩擦及转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