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0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745篇
测绘学   315篇
大气科学   609篇
地球物理   613篇
地质学   931篇
海洋学   77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Daily zenith scattered light intensity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orning twilight hours using home-made UV-visible spectrometer over the tropical station Pune (18‡31′, 73‡51′) for the years 2000–2003. These observations are obtained in the spectral range 462–498 nm for the solar zenith angles (SZAs) varying from 87‡ to 91.5‡. An algorithm has been developed to retrieve vertical profiles of ozone (O3) and nitrogen dioxide (NO2) from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using the Chahine iteration method. This retrieval method has been checked using measured and recalculated slant column densities (SCDs) and they are found to be well matching. O3 and NO2 vertical profiles have been retrieved using a set of their air mass factors (AMFs) and SCDs measured over a range of 87–91.5‡ SZA during the morning. The vertical profile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are compared with Umkehr profiles and ozonesondes and they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The bulk of the column density is found near layer 20–25 km. Daily total column densities (TCDs) of O3 and NO2 along with their stratospheric and tropospheric counterparts are derived using their vertical profiles for the period 2000–2003. The total column, stratospheric column and tropospheric column amounts of both trace gases are found to be maximum in summer and minimum in the winter season. Increasing trend is found in column density of NO2 in stratospheric, tropospheric and surface layers, but no trend is observed in O3 columns for above layers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3  相似文献   
103.
概述了国内外深部找矿的研究成果,指出深部找矿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国内外重大矿产的成功发掘,其深度均在千米以上,铀矿化垂向分布深度可达4 km以上。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勘查深大矿床的特点和条件,认为岩石-构造条件是深部矿化定位的重要因素,复式岩体、成矿系统的垂向变化、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模型是深部找矿的关键依据。综述了中国南方湘南—桂北地区深部找铀的有利地质构造条件和潜力,成矿流体是该区铀矿化的根源,白垩—第三纪重大地质事件是该区深部铀成矿的重要前提,重大地质事件引发的NE-NNE,NW向深大断裂及断陷盆地是铀矿化赋存的重要场所和勘查靶区。在已知铀矿田、成矿带勘查范围基础上,在该区进行深部探索将会获得重大突破。探讨了湘南—桂北地区深部找铀的勘查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全站仪的圆形建筑物倾斜观测的方法和精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明连 《四川测绘》2005,28(3):135-136,143
随着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增大,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建筑物的倾斜度是衡量施工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传统的观测方法如经纬仪测小角法、经纬仪投点法,由于受仪器精度和观测条件的限制,观测精度较低.拓普康全站仪独具推出的圆柱偏心测量功能为快速、准确测定圆形建筑物的倾斜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阐述了基于全站仪的圆形建筑物倾斜观测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其精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5.
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模型实验,得出不等电极距情况对直立高阻薄板和低阻球体反演结果的影响:缺失电极对它正下方的ρs影响最大,而异常形态主要在水平方向有明显的变化,异常体随电极缺失的位置有趋势变化,电极缺失的数目越多,异常形态变化越大,但是从整体来看反演剖面图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06.
现阶段地表油气化探技术难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俊梅 《物探与化探》2005,29(6):477-480,486
虽然地表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已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 但是由于成功率计算标准不同及方法技术本身的缺陷, 导致人们对方法的认同度较低。当前, 地表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要以可靠的实验依据、严谨的数理推导及理论模型应对来自方法技术本身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其快速、廉价和直接的优势, 加强与地质、遥感、非震物探等方法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7.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水科学进展》2005,16(1):127-133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8.
应用PIV系统研究横流中近壁水平圆柱绕流旋涡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对横流中近壁水平圆柱绕流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原理及装置,讨论了试验参数的选取和粒子的跟随性问题。分析了上游来流的流动特性,显示了亚临界雷诺数下间隙比为0.5时圆柱后尾流区旋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动态过程,比较了时均流场和瞬时流场旋涡结构。对圆柱尾迹的旋涡脱落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在试验条件下斯特劳哈尔数保持为常数0.2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9.
人造热带气旋垂直结构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龑  陆维松 《气象科学》2005,25(5):459-464
在人造热带气旋中引入了倾斜垂直结构,并将其用于西折后9806号热带气旋登陆路径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案所得到的模拟结果优于应用正压结构的人造热带气旋方案的模拟结果要准确。因此,此类热带气旋的预报中,其初始涡旋可采用倾斜垂直结构,从而提出改进热带气旋初始涡旋的一种新思路。若对其作进一步研究、推广,则具有广阔的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球状地球体可控深度电法的效应系数可近似地全面表达可控深度电法和各种效应。通过点源二度体的电算模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水平柱状体和地下存在电阻率垂直界面的条件下,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