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9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675篇
测绘学   476篇
大气科学   600篇
地球物理   633篇
地质学   862篇
海洋学   81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1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众多种针对云垂直结构的探测中,毫米波雷达可获取云底、云顶、云厚等完整的云垂直结构信息,并可以连续监测云的垂直剖面变化,是有力的探测手段之一。而无线电探空因其直接的测量优势,能直观、确切地描述大气湿度垂直结构,可将其进一步处理生成云垂直结构信息,并作为一种数据源用于与毫米波雷达云垂直结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以评估毫米波雷达针对云宏观垂直结构的探测性能,为毫米波雷达更好地应用于云探测提供参考。通过获取位于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毫米波雷达2014年10月28日至2015年2月17日长达113天连续观测的反射率因子以及探空温、压、湿数据,设计或选取合适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云边界的计算,并进行云高(包括云底高和云顶高)以及云层数的一致性比对分析。结果认为,除对于高层云的云顶高度毫米波雷达由于探测限制不能探测到10 km以上的云顶,某些时刻与探空产生较大差异外,在云底高度以及中低云的云顶高度上可以与探空观测取得很好的匹配效果,对于云的垂直分层上二者也有较强的一致性。该毫米波雷达具有较为准确并连续刻画10 km以下云垂直结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 (1?? 1?)逐6h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2015年2月20~21日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强降雪过程中,中、低层的西风槽、切变线和地面上东移加强的蒙古气旋构成了有利天气形势,在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有干冷空气侵入承德地区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持续的西南暖湿气流对此次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涡度及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很好的反映出了此次强降雪过程中物理量场特点: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上空湿度较大且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水汽通量的增大与降雪的增强相一致,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强降雪有很好对应关系。强降雪区上空伴有较强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均为正涡度时最有利于上升运动和降雪;降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正或呈"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均有利于降雪,低层正垂直螺旋度对强降雪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3.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4.
利用北京观象台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1999年6月24日至7月2日北京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及非绝热加热作用对系统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高温天气发生前,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很大,欧洲北部和贝加尔湖以南为高压脊控制,中亚和我国东北地区则处于低压槽内。贝加尔湖南部的高压脊纬向延伸范围较广,在东移过程中长时间影响北京。随着贝加尔湖以南的高压脊逐渐东移,北京上空下沉增温与非绝热加热作用有所增强,北京逐渐受到高温天气影响。在高温天气发生的后半阶段,我国东北的低压槽入海后在120130°E附近维持并发展,槽前非绝热加热率很大。从垂直方向来看,加热率在500 hPa以下随高度迅速增加,根据全型涡度方程,强烈的非绝热加热率垂直分布不均作为一个明显的涡度源区,对入海低压槽的稳定维持有显著的作用。而入海低压槽的稳定维持,又阻碍了华北高压脊的东移,使其在北京地区长时间稳定少动,为北京带来多日的持续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55.
魏威 《矿产与地质》2016,(5):833-836
近年来输气管道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其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一些煤矿采空沉陷区和地质构造复杂区域。煤矿采空沉陷区的地表移动变形必然会使上覆的输气管道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因此,分析与预测煤矿采空区地埋输气管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气东输一线为例,依据弹性理论分析计算,当管道下伏分别为土体和岩体时,输气管道破坏时的岩土体垮塌宽度,并统计在垮塌影响范围一定的条件下,岩土体垮塌宽度与管道变形及最小曲率半径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管道的弯曲变形与垮塌宽度之间呈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56.
福建LNG输气干线漳州段ZZ034G+2号桩附近由于国道加宽开挖,形成了人工高陡边坡。受雨季及不良地质条件影响,该边坡已出现部分滑塌,边坡顶部出现较宽的张性裂缝,严重威胁到边坡顶部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勘探成果,该边坡被分为两段进行治理。采取了土方反压、抗滑桩、锚索、格构梁及挡土墙等多种加固措施,设置了截排水沟及泄水孔等排水措施,采用了信息化施工及边坡监测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边坡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7.
魏志强 《探矿工程》2016,43(12):85-89
在老旧城区内采用定向钻进敷设地下管线,常常需要从已有的各类地下建(构)筑物或管线下方穿过,方案设计时就应考虑新建管道与之安全距离的取值问题。以厦门市某110 kV电力电缆的定向钻进工程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对国内现有规程规范及工程实例调查的基础上,对电力电缆保护管定向钻进敷设安全距离取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优化工程定向钻进敷设方案,指导该工程的建设,并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The axial friction response of subsea pipelines in soft clays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for designers of subsea pipelines but the response is not well understood so far.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response. In this paper, model tests are performed using full-scale pipes coated with polyethylene (P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set-up period, the pipe diameter,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pipe, the shear strength of soft clays and the loading rate on the axial friction response of pipelines in soft clays. The variations of the ax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are analyzed using the effective stress method based on model te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friction resist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pipe diameter but the effect of the pipe diameter on the ax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can be neglected. The ultimate axial resistance also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uried depth of pipelines,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of soft clays and the loading rate. The ax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loading rate. However, the ax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buried depth.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x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developed by analyzing model test results, which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the diameter, the buried depth,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of soft clays and the loading rate. The study results not only extend the industry data base but also supply a basis to determine the ax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PE-coated pipes in soft clays for oce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南海周边1989-2014年的潮汐资料和GPS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该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上升为主,平均上升速率(4.53±0.20) mm/a,高于全球平均速率,且2004年后上升趋势加剧;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呈现6类较典型的变化特征,并存在与板块构造相对应的分区聚集现象,形成了中国东南和越南沿海、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北部、菲律宾群岛等4个变化特征区。受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影响,马来半岛、南沙和西沙海域的地壳形变由上升趋势转为下沉,加剧了相对海平面的上升;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群岛受地震影响较小;越南沿海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区域的地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0.
Adopting the quasi-three-dimensional (Quasi-3D) numerical method to optimize the anti-freeze design parameters of an underground pipeline usually involves heavy numerical calculations. Here, the fitting formulae between the safe conveyance distance (SCD) of a water pipeline and six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lowest water temperature (LWT) along the pipeline axis dire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widely used anti-freeze design approaches for underground pipeline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maximum frozen penetration (MFP) instead of the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MAGST) and soil water content (SWC) to calculate the SC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D depends on the buried depth if the MFP is fixed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MAGST and SWC combina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SCD. A comprehensive formula for the SCD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CD and several primar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m. This formula involves five easy-to-access parameters: the MFP, buried depth, pipeline diameter, flow velocity, and inlet water temperatur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alytical method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based on the Quasi-3D method indicates that the two methods are in good agreement overall. The analytic method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anti-freeze design parameters of underground water pipeline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1.5 safety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