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21.
多输入多输出极化步进频率探地雷达硬件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单发单收探地雷达系统进行扩展,组建了可实现信号多通道发射和多通道接收的步进频率探地雷达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矢量网络分析仪、三维直角坐标仪、开关控制转换器、同轴开关以及多次覆盖极化天线阵列构成。系统信号发射通道和信号接收通道均可扩展至6个通道,可满足一般天线阵列测量需求。多次覆盖天线阵列采集共中心点(CMP)数据,每个测点可获取2个共极化模式数据和4个交叉极化模式数据,数据叠加后噪声可得到有效压制,系统信噪比可获得较大提升;同时应用Pauli分解方法获得伪彩色剖面图以对目标物体进行散射机制的分类。对该多输入多输出步进频率探地雷达系统进行系统测试和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522.
西安市城市边缘区空间识别与边界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城市边缘区进行空间识别和边界划分。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指标选取过于单一或繁杂、水陆分离导致划分间断等问题,利用西安市SPOT-5、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分别从物理、景观、人口3个视角出发,选定不透水面盖度与景观絮乱度作为主要判别指标,人口密度作为辅助指标,构建城市边缘区识别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法和突变检测法,量化并可视化西安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范围。结果表明:① 所选取指标沿着城乡梯度表现出独特的空间信息,根据指标的城乡空间异质性特征可以识别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范围,且方法更科学,界定结果更精确。② 西安市呈现出明显的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农村腹地的圈层结构特征。道路牵引与政策调控对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可为城市边缘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23.
利用吐哈盆地2011-2015年逐时FY-2E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吐鲁番市1976-2015年5个国家气象站和2013-2015年26个区域气象站降水资料,采用卫星资料反演和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定义TK(地面气温与云顶亮温的差值)来规避地面辐射对卫星接收辐射的影响,分析吐鲁番盆地各级别TBB(-10~-20℃、-20~-30℃、-30~-40℃、-40~-50℃)云的分布状况及其与降水的关系、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TBB各级别云覆盖度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云量从盆地平原区向山区递增;TK的月变化同月降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TK正值时段4~8月与盆地汛期相对应,TK极大值对应月降水量最大的6月;降水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降水先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多,1 400~1 900 m区域是降水量和降水垂直变率最大的区域,之后降水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与秋季,6月降水最多(占3~4成);降水集中出现在白天,平原地区集中在早晨至中午,山区集中在下午至傍晚。综合分析得出吐鲁番盆地人工增水作业区域、作业月份、作业"时间窗"选择的参考依据,其中最佳作业区域在1 400~1 900 m,最佳作业月份为6月,最佳作业"时间窗"为上午的06~10时与下午的14~18时。  相似文献   
524.
低覆盖度治沙的理论与沙漠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受自然林业启发,根据低覆盖度植被分布格局的演变,提出不同格局下的风沙物理学、水文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外延机理,把乔灌草及微生物、降雨及土壤库的水动态、界面生态效益、边行优势等有机组合,进而探索出创新型治沙技术理论。这套理论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实践中中幼龄林衰败死亡的问题,把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降低造林成本40%~60%。该理论开拓了覆盖度在15%~25%条件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25.
为了直观准确地表示具有严重重叠现象的航标覆盖范围,提出了一种面状图形离散方法,以放射线型图型为基本图形,在进一步离散中建立航标参数的表达手段,并建立航标覆盖能力的可视化方式.用线离散面、基本图元离散线的离散化方式能节约表示面状要素、线状要素所需的平面空间,可用于处理彼此重叠的面状要素的压盖问题,单一符号离散出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526.
一种白浪覆盖率与风要素关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lazm an 提出的“微尺度平均”的方法,在合理选择平均尺度的基础上计算了JONSWAP谱的四阶矩,并将此结果与Snyder提出的白浪覆盖率模式结合,从而建立起依赖于风速和风区两者的半经验、半理论的白浪覆盖率与风要素关系模式。此模式给出的结果与Monahan 等汇集的海洋白浪覆盖率测量数据总体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527.
Wei Qi 《水文科学杂志》2019,64(16):2015-2024
ABSTRACT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forest coverage on extreme floods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globally. 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sensitivity of flood peaks to forest coverage and roughness changes. With this objective, a framework is first introduced that includes a variance-based sensitivity analysis approach and a water and energy budget-base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with a vegetation module. The influence of forest coverage changes is simulated by altering land-use types that are based on physical parameters. A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pproach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influential factors, i.e. event size, forest coverage and roughness changes, to extreme flood peak variations. The results in a medium-sized river basin show forest coverage changes have little influence: variations in canopy interception, ground surface water retention, soil moisture and groundwater table resulting from changing forest coverage did not alter flood peaks considerably. In contrast, it is found that flood peaks are more sensitive to roughness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528.
基于2018年12月在亚龙湾沿岸进行的13个站位的珊瑚礁调查,本文分析了该区域造礁石珊瑚的多样性、分布、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结果表明,亚龙湾西岸8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2科27属55种和11个未定种,其中蜂巢珊瑚科的种类最多,包括9属25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包括3属17种。亚龙湾西岸各站位造礁石珊瑚种类数为12—33种,平均27种;覆盖率为2.8%—22.9%,平均12.9%;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同双星珊瑚(Diploastrea heliopora)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lutea)等团块状珊瑚为主要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都较高。与2010—2011年相比,亚龙湾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显著下降,优势种也有较大的变化,表明该海域的珊瑚礁已大幅衰退,这可能与偏高的悬浮物含量和沉积速率有关。不过,亚龙湾西岸造礁石珊瑚的补充量为1.6ind./m2,与周边海区相比,有相对较高的自然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529.
采用GF-1号、ZY-3号以及Landsat-8卫星数据,利用回归模型和像元二分模型,通过对建立的四类植被指数NDVI、MSAVI、MVI和RVI,结合野外调查数据,提出NSD的概念来评价模型及方法的精度。实测数据与各类遥感影像的4种植被指数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NSD精度验证,说明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遥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反演精度;在4类植被指数中,RVI与MSAVI对于三类数据反演精度较高,且MSAVI对于较低分辨率遥感数据可能具有更好的消除土壤背景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0.
地表覆盖的高效变化检测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地表覆盖检测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效率低,以及软件自动解译错检率、漏检率较高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特征的地表覆盖类型自动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7种不同的特征联合方案,确立了联合灰度共生矩阵、灰度直方图、光谱统计特征、对象特征的最优组合形式,并设计支持向量机高维度分类器进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复杂地表覆盖分布情况下,基于分辨率优于1 m的国产高分卫星影像,该方法对房屋建筑区、建筑工地等人工构筑物类型变化检测的正确率达到85%以上,对耕地、草地等植被类型也能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