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771.
雷达网发现概率一般采用库普曼概率模型的解析式来计算,这种方法对参与组网的雷达空间位置因素考虑不够。引入空间叠置分析方法改进了雷达网发现概率计算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772.
通过督冷沟铜.钴矿产出地质背景介绍,阐述该矿发现的几个过程,即新成矿理论的提出;区域化探异常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物探手段缩小找矿靶区;工程验证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据此,总结了在类似地质条件下找矿评价的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773.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相似文献   
774.
陈拉  黄敬峰  王秀珍 《遥感学报》2008,12(1):143-151
本研究利用水稻冠层高光谱数据,模拟NOAA-AVHRR,Terra-MODIS和Landsat-TM的可见光波段反射率数据,计算各传感器的多种植被指数(NDVI,RVI,EVI,GNDVI,GRVI和Red-edge RVI),比较植被指数模型对水稻LAI的估测精度,分析不同植被指数对LAI变化的敏感性.相对于红波段植被指数,红边比值植被指数(Red-edge RVI)和绿波段指数GRVI与LAI有更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而GNDVI和LAI呈现更好的对数相关关系.MODIS的Red-edge RVI指数不仅模型拟合的精度最高,还有独立数据验证的估测精度也最高,而且它的验证精度较拟合精度下降幅度最小;其次是绿波段构建的GNDVI和GRVI植被指数的估测精度,再次是NDVI和EVI的估测精度,而RVI的估测精度最差.敏感性分析发现,13个植被指数对水稻LAI的估测能力都随着LAI的增加而下降,但归一化类植被指数和比值类植被指数对LAI变化反应的差异明显,归一化类植被指数在LAI较低时(LAI<1.5)对LAI变化的反应开始非常敏感,但迅速下降,而比值类植被指数在LAI较低时,明显小于归一化类植被指数,之后随着LAI的增大(LAI>1.5)比值类植被指数对LAI的变化敏感性,则明显高于归一化类植被指数.Red-edge RVI和绿波段指数GRVI和LAI不仅表现了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且在LAI大于2.9左右保持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75.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现之一,就是在该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的上白垩统地层是在北美以外首次发现角龙科恐龙化石。经中国科学2010年描述并命名其中一新属种:诸城中国角龙(Sinoc特征:中型素食恐龙。体长6~7 m,躯干及四肢粗头前部有一超过30 cm的粗壮角;在头后缘有超过10分类: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相似文献   
776.
杨辰  毕奔腾  周立新 《中国岩溶》2021,40(3):548-554
岩溶领域通过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资源,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更加复杂,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模式已不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需求。为实现知识层面的数据检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岩溶实体抽取与关系计算,以岩溶术语为核心,基于知识图谱构建岩溶知识发现系统,实现岩溶地质成果、期刊、论文、图书、标准、项目、专家等实体的智能语义搜索和关联导航,最大化的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为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777.
王照波  吴耕云 《地质论评》2021,67(6):67061678-67061784
由江西省地质学会主办、庐山世界遗产处承办,江西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和山东指南针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协办的纪念李四光先生发现中国东部冰川遗迹100 周年暨第二届中国东部冰川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江西省庐山市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研究员,南京大学杨达源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吕洪波教授,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徐兴永研究员,河南地矿技术学院张先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进欣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彭花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伍铁牛讲师,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平邑县明光寺林场王照波高级工程师,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刘文全研究员, 山东指南针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李宝杰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朱永刚研究员, 江西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耕云先生等40余位地质科研部门专家出席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778.
左玉山  龚庆杰  江彪  张通  吴轩  严桃桃 《现代地质》2021,35(5):1411-1424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床,本研究在回顾矿床发现史的基础上对双尖子山矿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再分析。采用19级累积频率法制作研究区39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地球化学图,结果发现在双尖子山矿区范围内出现明显高值的有MgO、CaO、Fe2O3、Pb、Zn、Ag、V、Cr、Ni等多达22种氧化物或元素,其中主量成分的明显富集特征应受控于研究区的岩性分布情况。采用变值七级异常法制作研究区29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图,结果发现在双尖子山矿区及其附近存在W、Sn、Mo、Bi、Pb、Zn、Ag、As、Sb计9种热液成矿元素的异常区,而其他微量元素在双尖子山矿区的明显富集情况可能是由双尖子山矿区及其附近母岩岩性及其风化作用所致。基于地球化学基因技术制作了研究区金矿化基因和钨矿化基因的矿化相似度地球化学图,结果发现在双尖子山矿区及其附近存在金矿化相似度和钨矿化相似度的异常区,表明矿化相似度可以作为该区金属矿产勘查的一种有效指标,认为区域化探工作在该区金属矿产勘查中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9.
严海麒  曲锦  傅晓强  董卫东 《中国地质》2018,45(6):1205-1213
河南汝阳竹园沟钼矿床是在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新发现的钼矿床,估算钼金属量9.59万t,平均品位0.10%,储量为中型。该钼矿是在燕山晚期侵入花岗岩体内找钼取得的新进展。竹园沟花岗岩为太山庙花岗岩体的一部分,具陆内造山作用后期拉张环境下A型花岗岩特征。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的正长花岗斑岩与第一次侵入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的内接触带,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钼矿床。在全面分析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特征的基础上,以寻找斑岩型矿开展勘查工作,逐步认识、实践,最终取得了找矿突破。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总结了以下找矿关键部位:(1)燕山晚期花岗岩区内1:5万Mo地球化学异常地段;(2)不同比例尺Mo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重叠部位;(3)与区域NE向断裂方向一致,彼此大致平行的小型断裂构造带、裂隙发育带或密集带;(4)燕山晚期太山庙A型花岗岩内不同期次花岗岩侵入体内接触带附近;(5)从成因上看属于斑岩型钼矿床。竹园沟钼矿床的发现,为在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80.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 然而迄今为止, 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 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 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 33.6) Ma和[31.3, 29.8)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 31.3) Ma和[29.8, 25.2]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 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 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